本帖最后由 天空无痕 于 2010-4-10 13:07 编辑
光着背,眼睛通红,双手用劲地拍打着胸脯,醉鬼王二站在小城熙熙攘攘的街头,歇斯底里的喊着:“来吧,我王二还是我王二。”
王二原名叫王少先。弟兄五个,因其行二,所以,弟兄们都尊称他为“王二”,戏称为“王半仙”。他在小城经营着一个小店,专门卖手套、工作服等劳保用品,当然,打理生意主要靠二嫂。他每天的的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喝酒.而且是从早到晚,从不停歇。举个例子吧,早晨,孩子给王二买来油条和豆浆,没有下酒的菜,他照样倒上半斤二锅头,油条蘸酱,喝的有滋有味。
初识王二,是在一次小聚中。那场酒喝的天昏地暗,有人提议,还是把半仙叫来吧,那厮有点花路子。一会儿,王二小跑着颠来了。他果然不孚众望,先是和弟兄们猜拳行令,用白酒把几个兄弟整晕,然后玩起绝活,喝起“啤加黑”(啤酒加葡萄酒),结果,几个回合下来,酒桌下面就都是醉鬼了。王二意犹未尽,脱下棉袄,一手拎着酒瓶,一手拍着胸脯,有节奏的唱起了酒歌。“咱们都是亲兄弟啊,一个娘胎爬出来的啊,大伙加把劲啊,谁要不和谁是傻比啊”。
接触的时间长了,对王二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我的印象中,喝酒的王二总是处于亢奋状态。但二嫂有一天还是跟我细细地品评起了他。原来酒鬼王二内心中有着一个无法解开的结,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从睡梦中哭醒------
王二的母亲曾是天津小百花剧团的名角,对于小百花剧团。我听父母提起过。在文革以前,那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剧团”。技艺精湛的梆子演员,代表了五六十年代天津河北梆子的最高水平,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60年代初,小百花剧团曾在东北与南方各地演出中引起轰动。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特殊的历史环境,剧团受到致命打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二的母亲不得和同在剧团的丈夫回到了家乡。王二的老家地处五官淀,是华北平原上有名的洪涝区,乡亲们年年耕作,却年年遭灾,每到冬季,到异乡逃难和乞讨的的人络绎不绝
回到乡下,王二的母亲看到的是贫困不堪的家,和躺在炕上饿的浮肿的公公。于是,王二的母亲就带着王二开始了走村串户的卖艺之旅。虽然只是清唱,但她受欢迎的程度绝不次于当前的“超级女生”。一天下来,王二和母亲总能背着半口袋干粮,踏着落日的余晖走在回家的路上。从此,一家人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王二的母亲对寡居的公公很孝顺,总是把卖艺得到的细粮留给公公吃,给孩子们吃玉米面饼子,而自己却去啃高粱面窝头。可是,公公却对这个能干的儿媳充满了偏见,或者应该说,那个时代的老年人,对被称为“下九流”的戏子普遍存在着蔑视。天常日久,王二母亲和公公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一次,王二母亲外出卖艺,有人给了一块酱牛肉。那时节,王二正卧病在床。母亲心疼他,就没有把牛肉进贡给公公,而是偷偷地塞进了王二的被窝。天真烂漫的王二却做了一件他一生都追悔末及的事情。他把那块酱牛肉给了爷爷。接下来,暴跳如雷的爷爷把戏子儿媳的“恶行”大肆渲染了一番,说王二的母亲虐待他,自己天天吃肉,却给他吃糠咽菜.委屈的“戏子”含泪带着年仅6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了。
其实,王二在这场变故中只是一个“小角色”。可是,内心中的阴影。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长大后的王二从没有停止他寻母寻妹的步伐,为了筹集路费,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不务正业”的到小城闯荡,可谓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80年代初,他成为小城少有的几个“万元户”之一。有钱的王二,同时也是每夜被噩梦惊醒的王二开始把大把大把的血汗钱,捐献给了祖国的运输事业。从大雪纷飞的北国,到四季如春的南方,都留下了醉鬼王二的足迹。但一次次的失望打击着可怜的王二,可怜的王二也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寄托-----酒。他喝的酒越来越多。终于喝到了“酒依赖”的地步。,
我看见过王二年轻时的照片,很英俊。别人都说,王二很象他的“名角”母亲。只是现在40多岁的王二,却真的很象一个60岁的糟老头,看了让人心寒。
王二喝多了酒也打老婆,偶尔也看见二嫂的眼睛被打成了“大熊猫”。但每次家庭暴力后,二嫂却都留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二嫂一说离婚,醉鬼王二就跪载地上,顿足锤胸般的跟二嫂哭喊:“亲娘啊,你不要丢下我们弟兄走啊,可怜可怜你的娇儿啊!”。而后,就是用力的磕头,直到额头上磕出了鲜血也不罢休。
那场景,据说看过的人都忍不住落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