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少女踩曲”工艺之所以被视为“垃圾”,并非因为其“传统”本身,而是它在现代食品伦理、劳动尊严、卫生标准三重维度上,暴露出系统性的倒退与失范。其“垃圾本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 以“传统”之名,行反现代之实:对食品卫生的公然蔑视
- 赤脚踩踏酒曲,脚汗、皮屑、真菌、微生物残留不可避免,即使后续高温蒸馏,也无法洗脱其心理污染与伦理越界。消费者看到的是脚趾缝里的酒曲,而不是“文化”。
- 企业用“9次蒸煮”来洗白,却回避了一个根本问题:为何在21世纪仍坚持让食品与人体排泄部位直接接触? 这不是技术限制,而是对现代食品卫生标准的傲慢挑衅。
---
2. 以“工艺”之名,行物化之实: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削
- 招聘要求“体重不过百、985/211、年轻女性”,本质是将女性身体工具化为“发酵器具”,用“轻盈”“细腻”等伪科学话术,掩盖其性别筛选与劳动异化。
- 所谓“曲间芭蕾”不过是将体力劳动美学化,让女性在高温高湿的车间里重复机械踩踏,却被包装成“文化表演”。这不是尊重,而是将女性身体转化为品牌叙事的道具。
---
3. 以“不可复制”之名,行反技术之实:对现代效率的恶意抵制
- 茅台声称“机器踩曲力度均匀,无法形成理想结构”,却拒绝公开数据对比,也未提供任何 peer-review 研究证明“少女踩曲”在微生物结构、发酵效率上优于机械制曲。
- 事实上,国台等企业已通过智能压曲实现质量稳定、效率提升40%,证明“人工不可替代”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坚持人工踩曲,不是技术必要,而是人为制造稀缺性,维持品牌神话。
---
4. 以“文化”之名,行反进步之实:对劳动尊严的公开羞辱
- 少女踩曲被拍成纪录片、编入舞蹈、做成文旅项目,将高强度体力劳动浪漫化为“艺术”,实质是对劳动者真实处境的系统性遮蔽。
- 工人需800米跑进4分30秒、接受体检消毒、赤脚踩踏,却无人追问:为何不能让她们戴脚套?为何不能用机械替代?为何必须“少女”? 这不是文化,而是用文化包装剥削。
---
总结:
“少女踩曲”不是传统,而是反现代的图腾;不是工艺,而是性别化的劳动控制;不是文化,而是品牌制造的神话幻觉。它的垃圾本质在于:用“传统”包装不平等,用“美学”粉饰不卫生,用“不可复制”对抗技术进步。
在21世纪,任何仍坚持“人脚直接接触食品”的工艺,不是愚昧,就是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