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太阳似乎比南方早,才六点,遮光窗帘已挡不住强烈的光线。孩子还在休息。拉开条缝,玻璃上细小的水珠,像撒了一层盐。温差太大了,室外只有十度。
密集的蒙古包像充气城堡,金色门廊,倒扣着巨碗一样的顶棚,天平图案的蓝色纹饰,在阳光下充斥一股熟悉的城市塑胶味。一位中年男子在扫地,笤帚的枝条刮擦地面,粗粝的响声为没醒透的早晨增添一分烟火气。
一夜过去,黄花沟已有些模糊。
早晨,我们从星空蒙古包出发,为弥补前一晚遗憾,去了乌兰哈达1号火山。至此,网络大火的乌兰哈达火山群,远远近近逐一看过。怎么说呢,与其说看火山,不如说看火山的心情,那种急切期待,堪比二八年华。
两百多公里,沿途是辽阔的草原。远方的群马,横穿公路的羊群,拉着超长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大货车,无不弥漫着塞外气息。愈近火山,文创愈动人:呼兰哈达火山与您深情相拥。万年火山见证万年。不同于城市广告牌高高竖起,它们立在地上,背景是广袤的草原。地面遗留的乌黑火山石,被堆成大大小小的玛尼堆。玛尼堆附近,漫天的黑鸟飞起降落,令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置身西藏。据说蒙古族没有坟墓。人死后,当天或第二天下葬,在草原上挖一个斜坑,用布包裹了放进去,然后用马踏平。再早之前,故去之人被放在拖车上,驱马满草原跑,掉哪就算葬哪。仿佛安静的蘑菇,生于草原,归于草原,谁也不惊动。
到八号炼丹炉时,太阳才从云层出来。这是我们抵达的第一座火山。草原平铺到天尽头,云被看不见的手撕碎摊薄,随意扔在头顶,低矮的火山把人衬得更小。黑压压的人群。我们也加入捡玛瑙石的队伍。草不如车上看见那么好,像上了年纪人的头上物,暴雨冲下的石子杂物被草根岩石截住,巨型蚯蚓样的泥道仿佛从山头画下的经线。偶有叫不出名字的紫花,不似南方植物趾高气扬一开一大串,它们茎身矮小,躲在稀疏的草丛,两朵三朵已是极限。仿佛告诉世人花开不易,遇见是惊喜。
带了地质锤紫外灯,没有传说中的玛瑙遍地,只捡了几块似是而非的石头,也没有爬山。草原的风和紫外线一样疯狂,我和朋友各买一顶牛仔帽取代编织帽,把带子紧紧卡在下巴。无心继续逗留,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最美的五号炼丹炉就在不远处。
租卡丁车绕五号转了一圈,爬上山顶,空空荡荡啥也没有,惹得心也空空荡荡。对面六号人山人海。那里有酷似火星表面的黑色玄武石,催生出另一门生意:火星体验。大人孩子裹着厚厚的宇航服饰头盔,装出步履艰难的样子,颤颤巍巍留下此生难至的火星体验。烟雾棒放出巨型艳丽彩带,在眼睛享受之前,鼻子抢先体验到浓烈呛人的火药味。拍照道具小羊羔,精疲力竭躺在地上。风一吹,裸露的火山尘土飞扬,地上的空烟雾棒矿泉水瓶也跟着跑。但是人们兴致勃勃,这很重要。
突然有些厌倦。兰哈达火山景区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境内,火山群占地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分布着30余座时代不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火山。火山活动始于约2.6万年前,休眠距今约6000年。乌兰哈达火山是内蒙古高原南缘全新世(距今约1.17万年)所发现的有过喷发的唯一火山群。火山奇特而壮美,尤其是剖开的宏大锥体断面国内少有,有些类型世界罕见,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火山博物馆,是窥视地球内部奥秘的天然“窗口”。火山于我们,学术意义重于现实感受。
经过三号炼丹炉正值掌灯时分,山间栈道灯火通明。它是乌兰哈达火山群中唯一可以到达火山口的火山,有最好的打卡夜景。没有上去。只在停车场吃了一条羊肉串,又奔赴茫茫夜色。一米长的红柳插签,一斤羊肉成串,冷风里的孜然椒香,如唇间跳动的焰火,我们为此感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