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榕树下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查看: 4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19 12: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登楼观景百绪生,角声孤响夕阳浑。
碧山苍翠思有梦,芳草连天意无穷。
睫毛眼前看不见,道藏心理须悟彻。
久羨公子倜傥才,赋詩千首傲群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1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19 12: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原文。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唐代〕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中 一作:衷)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19 12: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译文
百般感慨从心中涌起,不能自已;夕阳映照的高楼上,一声号角孤零零地响起。
对着青山,整日里思念无穷无尽;这满野的芳草年复一年,我的离愁别恨要到何时才能休止?
睫毛就在眼前,却常常看不见;人生的道理本就蕴含在自身,又何必向身外去寻求?
世间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以千首诗作轻视那食邑万户的诸侯。

注释
九峰楼:在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一作“九华楼”。
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
中:一作“衷”,指内心。
芳草:象征贤者。
即:一作“始”。
长:一作“犹”。
得似:能像,能比得上。
张公子:指张祜。
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19 12: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赏析

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堪为抒情名篇。

  首句以逆挽之笔开篇,将满腔感慨尽数倾泻而出, 万千心绪一同涌上心头,已然难以自控。“角声” 一句笔力刚劲且意境新奇,正是勾起这般繁多感怀的 “缘由”。这一联采用先写结果、再述原因的倒装句式,营造出突兀警醒的艺术效果,格外引人注意。

  “孤起” 二字警醒挺拔,远超当时一般诗作的格调。同样是斜阳映照、画角声起的景象,经这二字点染,气韵风骨便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有一种旷远寂寥、悲戚呜咽的情绪,从字句间缓缓流淌而出。角声本身本无 “孤独” 可言,是诗人孤寂的心境,为它染上了这样的情感色彩。重游旧日之地,独自凭靠栏杆,自然会想起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欢乐时光,两相比较之下,更显得如今独游的凄凉黯淡。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两句承接上文,抒发离别之情。对面的青山,曾是昔日与友人并肩同游的地方;路边的芳草,曾伴着友人走向天涯远方。青翠的山峰依旧矗立,却徒然增添了对知己的思念;连天的芳草无边无际,更让离别之恨愈发浓烈。离别的思绪本是无形之物,将它寄托在路途遥远、青山连绵的景物之中,便显得饱满具体,情意深厚悠长。诗人正是借助这类蕴含多层深意的词句暗示读者,引发丰富的联想,思路灵动鲜活,情感婉转绵长。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两句思绪与笔锋一同转变,从抒发心中的怀念之情,转为安慰眼前的友人。“目不见睫” 的典故,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此处暗含对白居易的委婉批评;“道非身外” 一句,则是称赞张祜诗艺高超,自身已掌握作诗的真谛,无需向外界别处探求。这两句故作富含理趣的话语,实则是为了慰藉因境遇沦落而感伤的诗友。自此,诗歌的意境为之一变,格调也截然不同,足见作者笔法的灵活多变。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两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谁人得似” 意为 “无人能比得上”,对张祜的推崇之情,已然达到极致。末句 “千首诗轻万户侯” 则补充说明 “谁人得似” 的缘由,诗句意境开阔、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周密。在杜牧看来,张祜将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为重要,世间无人能及他这般清高豁达的胸襟。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19 12: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至公元846年(六年)杜牧池州刺史任上。长庆(唐穆宗年号,821─824)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19 12: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19 12: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歡迎赏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19 16:33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物,像一篇诗体的议论文。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19 18:1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陶陶然然 发表于 2025-9-19 16:33
言之有物,像一篇诗体的议论文。

是啊
歡迎陶然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