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一事,自古便是人间常态。世人多以婚姻为人生必经之路,犹如春华秋实,自然之理。然细察世间夫妇,美满者固多,而怨偶亦复不少。每见街巷之中,夫妇争吵,面目狰狞,全无当初相爱时的温存;或见中年夫妻,同桌吃饭,各自无言,冷漠如路人。此等现象,令人不免生疑:现今的婚姻制度,果真是合乎人性的么?
人性本复杂,情感尤甚。男女相悦,初时如胶似漆,恨不得日夜相守。然日久生厌,亦是常情。譬如园中赏花,初见时惊艳,日日相对,便不觉其美。人之情感,亦是如此流动不居之物。而婚姻制度,却要将这流动的情感固定下来,教两个人终身相守,不许变易。这岂不是与水的本性相悖,偏要它不流;与火的性情相违,偏要它不燃么?
现今的婚姻制度,仿佛是一只尺寸固定的鞋子,却要天下所有不同大小的脚都穿进去。合脚的,自然走得舒适;不合脚的,便只得跛足而行,甚至磨出血泡。有人天性不喜羁绊,偏爱自由;有人情感易变,难以专一;有人根本无意于男女之情。这些本性,原无善恶之分,不过是造化赋予的不同形态罢了。而现行的婚姻制度,却要将这些各异的人性,统统纳入同一个模子里去,岂非强人所难?
或有人说,若无婚姻制度,社会必将大乱。此言固然有理,但制度的设立,原是为了人的幸福,不是为了制度本身的存续。若制度与人性的冲突日益显著,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这制度,加以改良,使之更合乎人性?譬如古代的缠足习俗,当时也以为是天经地义,后来终究因不合人道而废除了。婚姻制度又何尝不能因时制宜,有所变通呢?
观西洋各国,已有多种形式的伴侣关系可供选择,未必人人都要走结婚一途。亦有夫妇试行“开放式婚姻”,在互信的基础上,允许对方另有情感寄托。这些尝试,未必尽善尽美,但至少表明人们已在思考:如何让制度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于制度。
婚姻的尽头,不是要废除婚姻,而是要重新思考婚姻制度是否符合人性。犹如鸟笼固然精美,但若笼中之鸟终日不乐,何不将笼门打开,让鸟儿自由飞翔?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之道;愿社会能包容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愿婚姻制度能与时俱进,更加人性化。
人生苦短,何必勉强自己活在不合身的衣服里?婚姻与否,终究是个人选择,不该成为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尺。放开眼界,尊重差异,或许方能找到那条通往幸福的道路。(deep se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