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8-30 23:07 编辑
妃儿说,是相敬如宾。知音说,是相濡以沫。我倒觉得,该是:相依为命。
请注意一个前提,“婚姻的尽头”不指:婚姻关系的终结。类似丧偶、离异这类“尽头”,有啥探讨的必要呢,连“婚姻”都无从说起了不是?可见,“婚姻的尽头”惟存续期内的关联才有探讨价值。
这话题关于“相依为命”的结论,巧就巧在我昨儿(七夕)刚意识到,妃儿就在相关文字下提及,兴之所至相约同题——很有点我瞌睡了妃儿递枕头的即视感,是吧,是吧。
还没正式开学呢,连续两天的开会(培训和开工)就把我给累趴下了。先生不无担忧,说,你这状态还能上班吗?
咋不能?我哼唧哼唧,捂了头侧卧,有气无力说,病友小蒋都上班多久了?我就这会儿有点头疼而已,周末休息两天应该会好的,再说了,也许是我太娇生惯养了呢。
先生没好气,责我,她是她,你是你,她脾气比你大,戾气比你重,问题在于戾气能撑得起肉体,还能撑起来健康么?那是超负荷运转!
好有道理的样子。
那,到底要不要请个假什么的呢?我得认真想想,再想想……
有一搭没一搭闲聊呢,就听儿子提醒说,七夕节,你两口子不安排啥节目?比如,出去吃?买份礼物?或者逛个街?
先生不假思索,立马就答,你妈逛不动,人家是病号。莫名觉得语气有幸灾乐祸的成分,甚至是把不浪漫的大黑锅给“病号”扣头上了呢?
但,确实没法子抗议,比起所谓的七夕浪漫,还是躺平更符合实际。我这么一寻思就有点想吐槽儿子,不赶紧找个女友把自个兜售出去,天天拎我炉子上不该拎的水壶干嘛?
想认真跟儿子找个茬,转而发现人已关门游戏去了,隔着门都能感知到战况激烈。对于新生代而言,游戏世界比恋爱有趣多了,也比陪父母磕牙有趣得多。
许是我情绪外露一脸怨妇相?先生贴靠我坐了,笑眯眯安抚说,我哪都不去,就在家陪你。顺势伸手圈了他,挪了又挪把脑袋放好,好像没那么痛了?跟他说,可能这两天坐久了,我侧腰也有点痛。他伸手轻轻揉揉,问,要不要去看医生?或者贴块舒筋活血膏?
莫名就有了相依为命的感觉。
少年夫妻,初时总是热烈的。花前月下,说不尽的缠绵悱恻,道不完的山盟海誓。随着三年、七年、十年之痒,夫妻相处渐渐变了形态:或左右手的习惯和默契,或嵌入骨髓的相伴和责任,又或者相爱相杀却断不了的羁绊。
我对“相濡以沫”和“相敬如宾”有偏见。前者让我觉得腻歪,似乎它该跟“耳鬓厮磨”挂靠,否则就让我想到困境想到苟延残喘。后者呢,则让我关联到客气和疏离感,谁家夫妻天天举案齐眉你尊我重的?
婚姻的尽头若无意外必是你老了我亦老了。
男佝偻女蹒跚,皆鬓发如雪踽踽而行,大抵老,弱,病,残,各种疲态和窘境都在,又不能动辄赖到子女身上,惟两人并肩而行或你搀我扶才能安度余生?彼此间只剩下“走慢些”、“看脚下”、“该吃药了”……之类的叮嘱,仿佛千言万语都上溯到往前数的几十年光阴里。不是相依为命又是什么呢?
有个闺蜜曾玩笑似的提及老公,说可别嫌,起码聊胜于无吧,生病了能倒杯水,哪怕水都不能倒,还能帮忙打个120就该知足了。很现实、很通透的论调:一个人的存在,是另一个人活着的证据;一个人的记忆,是另一个人过去的容器。两个人以婚姻为媒介,相对无言却都能心安,便已经是最踏实最平稳的状态了,干嘛还奢求所谓爱情或其他呢?
生活中不乏吵闹夫妻,为钱财,为子女,为各种琐事争吵打闹,弄得分居或同床异梦,貌合神离,随时会分道扬镳似的。老了老了反而和谐了,虽仍免不了偶尔呛几句,到底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类似之前提及的“相爱相杀”,或许“爱”不动了,也“杀”不动了,又意识到根须纠缠太深不可剥离,便不得不都淡了恩怨情仇。两个人相依为命的陪伴总好过一个人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年轻时,偏爱你侬我侬的爱情,常为之感动不已。而今,见白发仍携手的老人,却不免避让道旁肃然起敬——他们所走过的何止是婚姻?更是长长的岁月和心路。要怎样的阅历才能删繁就简,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相爱或不爱到相依,从习惯或责任到相伴,最终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某次闲聊,先生曾说,女人的平均寿命更长,我若老了老了行动不便了,你可别把我牵到九眼桥去丢了。想了一下,哪怕他痴傻了,病倒了,需要人伺候,总是个活物吧?能听我叨叨几句,好过满室的孤寂和清冷。
婚姻的尽头,是相依为命。诚如我对先生,先生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