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8|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旺财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18 11: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垃圾鹰 于 2025-8-18 11:09 编辑




稻浪里的独白
(清晨5点30分,旺财对着蓄满露水的稻田开始每日例行的训话)
"你们这些没出息的东西!隔壁老王家用无人机撒的化肥,穗子沉得能压断扁担..."60岁的旺财用开裂的胶鞋碾着田埂,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自家只有拇指长的稻穗。晨雾中,他对着2008年买的生锈喷雾器反复擦拭,这个被小旺财淘汰的农具是他心中"现代化农业"的最后象征。

镜中暴君
(村口小卖部的碎镜前,藏着旺财不为人知的仪式)
每天晌午,当村民们聚在树荫下扒饭时,旺财总会偷偷取出珍藏的旧皮夹——里面夹着20年前当选村民小组长时的合影。他用皲裂的拇指摩挲着照片里自己的中山装领口,突然暴怒地撕掉旁边村支书的半张脸:"凭啥他家能盖三层楼?"这种持续15年的"午间审判",终于在2023年夏天演变成当众脱光上衣展示"干部体型"的闹剧。

账本里的战争
(被鼠药染黄的笔记本记载着扭曲的财富观测)
在潮湿的床板下,38本记账册构成令人窒息的数据迷宫:第14页记录着2016年邻居家摩托车引擎的启动次数;第27页统计着2020年全村新建房舍的瓷砖花色;最新那本则用红笔圈出"张三家太阳能板每日反光时长"。镇卫生院精神科医生在走访记录里写道:"患者将市场经济差异完全人格化,认为先富群体存在主观恶意"。

最后的丰收
(2025年惊蛰次日发生的突发事件)
当无人机再次掠过旺财的稻田喷洒农药时,这个坚持用脸盆接雨水"保持作物纯洁性"的老农,突然挥舞着竹竿冲向价值12万元的农用设备。在随后送医过程中,他不断重复着"他们偷走了我的节气",心电图最终定格在看见村口光伏电站反光板的瞬间。尸检报告显示:冠状动脉内的钙化程度与长期皮质醇超标高度相关。

土壤诊断书
(农技站档案里意外的社会样本)
县里派来的土壤检测员发现,旺财坚持传统耕作的3亩地,pH值异常偏低到4.2——这与过度使用未发酵农家肥有关。这个巧合的数值,恰巧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农村老年群体偏执型障碍调查报告》中"经济焦虑导致认知扭曲"的案例数据高度吻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18 11:08 |只看该作者
周一愉快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18 11:24 |只看该作者
NPD,英文全称为“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指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其核心特征是自我夸大、认为自己有特权、强烈渴望他人关注以及对他人缺乏同情心,这通常会导致生活的许多领域的功能受损,例如工作、学校和人际关系 。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18 11:25 |只看该作者
NPD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人物纳西索斯爱上自己倒影的故事,后经精神分析学家的发展成为病态自恋个体的指称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人们常常用“NPD”来描述一些个体的性格,但是这些“NPD”个体大多都不是真正的自恋人格障碍,只是具有自恋的一些特征。简单说,许多人只是有(非临床的)自恋人格,而非自恋人格障碍。或者说,自恋人格不等于自恋人格障碍;前者是正常的、在人群中常见,后者是异常的、在人群中不常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18 11:26 |只看该作者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对NPD的诊断标准做出了多次修订,反映了对NPD临床诊断的认知和发展变化 ,但NPD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多变,且存在文化差异和共病问题,这为NPD的准确识别和诊断带来了困难 。NPD的病因涉及遗传、社会、环境等因素,其夸大的特质和行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一定的剥削性,给周围人带来痛苦和负担,对NPD个体的治疗主要使用心理治疗 。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18 11:26 |只看该作者
起源
自恋(narcissism)这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变形记》 。在《变形记》第三卷中讲述了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拒绝所有人的求爱,被复仇女神诅咒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未能得到回应而郁郁而终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这一故事引入了与自恋的构建相关的主题,直到1800年代后期,自恋才被用来定义心理状态 。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18 11:27 |只看该作者
概念的形成
1898年,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将该故事和他在病人身上观察到的行为联系起来,1899年,Nacke评论埃利斯工作时首先使用了“narcissmus”这个短语。随后在191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著作《性理论三篇论文》中首先使用了“narcissistic”这一短语。1911年,奥托·兰克(Otto Rank)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论文,1914年,弗洛伊德发表论文《论自恋》,两人使用这一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中心 。此时自恋被视作一种过程或者状态,而非人格类型或人格障碍 。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18 11:28 |只看该作者
1925年,罗伯特·韦尔德(Robert Waelder)发表了第一份病态自恋病例报告,并将其描述为“自恋型人格” 。瓦尔德将这类个体描述为表现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对自己的自尊极度关注,以及对他人明显缺乏同情心和关心。1931年,弗洛伊德才将自恋和性格类型联系起来,认为自恋型的人通常高度独立、外向、不易被吓倒、好斗,且无法爱或承诺亲密关系。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这些人往往能够引得他人的钦佩和关注,并且经常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弗洛伊德还将自恋和侵略性联系起来,随后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恋和攻击性之间关系的理论。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18 11:28 |只看该作者
1939年,凯伦·霍尼(Karen Horney)提出自恋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侵略性扩张、完美主义和傲慢报复型,并将健康的自尊和病态的自恋区分开来,指出自恋仅限于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爱自己、钦佩自己和重视自己。与弗洛伊德所不同的是,霍尼认为自恋者并没有很爱自己,而是无法爱任何人,包括真实的自己,这一观点阐述了自恋的防御性质的病态自大 。Winnicott也认可这一观点,认为自恋的个体防御性地认同一个宏大的虚假自我 。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18 11:28 |只看该作者
基于自恋是脆弱感的防御这一观点,在1960年,Annie Reich提出,自恋者因早期反复的创伤而自尊调节困难,因此倾向于逃避现实,构建一个强大自我的幻想世界。这首次强调了自恋者自尊的极端波动,他们无法接受平庸或失败,常常在自我膨胀和自我贬低之间极端切换。这种极端的态度导致他们的情绪和自我感知极度不稳定 。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18 11:29 |只看该作者
1961年,Nemiah首次提出了自恋性格障碍(narcissistic character disorder),紧接着,Otto Kernberg在1967年对自恋型人格结构进行了临床描述,并在1970年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概念,提出了区分健康自恋与病理性自恋的诊断标准。而Heinz Kohut则在1968年正式提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这一专业术语,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8-18 11:30 |只看该作者
理论的争辩
Kohut和Kernberg两人的工作和争论推动了有关自恋的理论的发展,也引起了多个领域对自恋的关注。
Kernberg认为自恋型人格结构的形成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拒绝、轻视以及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时冷时热,有时显得冷漠和忽视,有时又出于自身需求而过度关注而打扰孩子。面对冷漠和排斥的父母,孩子会退缩并发展出一种病理性的夸大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融合了孩子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以及理想化的慈爱父母形象,同时排除负面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病理性客体关系的防御,以此来对抗在亲子关系中经历的挫败感,从而表现出嫉妒、仇恨等自恋型行为 。
与Kernberg的观点相对,Kohut认为自恋者夸大的自我形象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偏差。在Kohut看来,儿童时期的夸大自我是正常的,在这个时期儿童认同并模仿他们理想化的父母形象,通过模仿他们的能力或权利从而获得他人的赞美。正常发展中,这个早期的夸大自我会转化成为正常的自尊、抱负和自信,整合形成一种综合的、充满活力的自我意识 。如果孩子在关键期未能得到充分的来自于父母的同理心,如亲子之间的性格不匹配、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拒绝或冷漠、孩子有异常大的同理心需求,就会导致正常的发展过程停滞,夸大自我未能成功整合到人格中,因而成年后表现出在非理性高估自我和自卑感之间摇摆不定,高度依赖他人的无条件支持、赞美来调节自我的价值 。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8-18 11:30 |只看该作者
诊断的确立
在Kernberg和Kohut等精神分析学家以及Millon等心理学家的影响下,临床医生普遍采纳了病态自恋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障碍类型的概念,从而促成了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在开发《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简称DSM-III)时,正式纳入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而后不断根据最新研究和专家意见对诊断标准进行完善和修订 。
将NPD引入DSM-III是基于对早期自恋理论文献的回顾。DSM-III中对NPD的诊断包括夸大的自我重要性或独特性、人际关系困难在内的五条核心标准。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这些初始标准的讨论和示例也承认NPD更脆弱的自恋方面。例如,DSM-III的文本指出,NPD患者可能表现出夸大的自我重要性和无价值感交替出现、有更脆弱的自尊,这假设了一种NPD患者潜在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通常但并非总是可以通过明显的夸大行为来补偿 。
尽管DSM中对NPD的诊断标准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然而仍有学者对其诊断标准持有怀疑,批评的方面主要有DSM诊断标准未能很好捕捉NPD的脆弱方面、忽视了疾病的动态方面,即NPD个体表现出精神状态和行为层面的转变和摇摆 ,不同标准的重要性程度方面等 。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8-18 11: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垃圾鹰 于 2025-8-18 11:48 编辑

表现特征

总体而言,NPD患者呈现如下表现特征 :
(1)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NPD个体无理性地认为自己拥有特殊天赋和特权,藐视社会规范和他人  权利,表现出自负、自夸和傲慢;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8-18 11:31 |只看该作者
(2)以利用、掠夺为目的地与他人交往:NPD个体利用他人以达成个人目的,没有同情心,不考虑他人  权利和感受,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8-18 11:32 |只看该作者
(3)以自我中心、散漫随意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不利情形下,NPD个体忽视逻辑,随意想象,夸大自身能力,将失败幻想为成功,并通过文饰作用维持自尊;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8-18 11:32 |只看该作者
(4)以满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为特点的情绪体验:NPD个体通常自我感觉良好,即使遭遇打击也能迅速通过文饰作用来恢复自信;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8-18 11:32 |只看该作者
(5)夸大的自我评价:NPD个体觉得自己是令人欣佩的、最优秀的,深信自己是卓越和值得特殊待遇的,对他人的怀疑表示蔑视和否定,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所在社会或文化的准则、习惯、习俗和伦理道德;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8-18 11:32 |只看该作者
(6)以文饰为主的防御机制:面对挫折或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无意识地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歪曲事实,来减轻焦虑,从而保护了非理性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8-18 11:33 |只看该作者
诊断标准

历史变化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在1980年的DSM-III中首次被正式认定,而在此前的DSM早期版本或者国际疾病分类中并无自恋分类。DSM-III对NPD的诊断标准主要源于对1978年前文献的总结,并非实证研究 。负责编制人格障碍内容的成员之一——Allen Frances发表评论,指出NPD诊断标准的制定可能难以反映精神动力学思维的标准,更多强调了行为特征,而对心理结构的参考有限。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8-18 11:33 |只看该作者
1983年,基于对文献的全面审查和专家意见,对DSM-III中的NPD的诊断标准展开了修订。DSM-III-R对NPD的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删除了诊断标准的单态(monothetic)模式,保留了多态(polythetic)模式;二是DSM-III人际关系障碍的四个症状被分为了剥削性、特权感和缺乏同情心桑格独立标准,而删除了人际关系在理想化和贬低之间交替这一标准;三是将DSM-III的标准A细分为了自大和专注于独特性两个标准;四是增加了嫉妒感这一标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8-18 11:34 |只看该作者
DSM-IV在编制修订时综合考虑了专家意见和研究数据,针对从DSM-III到DSM-III-R转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共病性问题、诊断标准的相关性问题、替代标准问题、基本特征问题等,对NPD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DSM-IV沿用了DSM-III的多轴诊断策略和类别诊断标准,将人格障碍分为奇特或古怪型(A型),戏剧化、情绪化或不稳定型(B型)和焦虑或恐慌型(C型) ,NPD仍然属于B型人格障碍下。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NPD的脆弱方面仍没有标准进行诊断。DSM-IV修订版本(DSM-IV-TR)并未对NPD诊断标准进行更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8-18 11:35 |只看该作者
在DSM-V开发中,对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出现了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应当保留NPD的诊断 ,然而,开发工作组于2010年公布提案,建议删除包括NPD在内的5个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并进行重大的重新概念化,使用广泛高维-特定低维的方式来对人格障碍进行评估 。这一提案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 ,最终发布的版本保留了DSM-IV中对人格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也在第三部分提出了人格障碍替代模式(alternative model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简称AMPD) ,即使用维度模型的方法来进行诊断 。维度模型强调人格的四个功能领域,分成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self)维度下的身份(identity)和自我引导(self-direction),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维度下的共情(empathy)和亲密感(intimacy)。而人格障碍诊断的核心标准为人格功能及病理性人格特质的损害,而病理性人格又分为负性情感、疏离、对抗、失控和精神质,包含25个特质方面 ,而NPD的诊断主要体现在对抗这一维度上的两个病理性人格特质。DSM-V修订版本DSM-V-TR并未对NPD的诊断做修订 。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8-18 11:35 |只看该作者
DSM-IV
一种普遍的自大模式(在幻想或行为中),对赞美的需求,以及缺乏同情心,这些特征从成年早期开始,并在多种情境中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五项(或更多)中: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期望在没有相应成就的情况下被视作优越)。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8-18 11:36 |只看该作者
(2)沉迷于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爱情的幻想中。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8-18 11:36 |只看该作者
(3)相信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或高地位的人(或机构)理解,或应该与他们交往。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8-18 11:36 |只看该作者
(4)需要过度的赞美。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8-18 11:36 |只看该作者
(5)具有特权感,即不合理期望特别优待或他人自动遵从他或她的期望。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8-18 11:36 |只看该作者
(6)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剥削性,即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8-18 11:37 |只看该作者
(7)缺乏同情心:不愿意识别或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相联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