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人生几何:爸爸,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查看: 469|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几何] 人生几何:爸爸,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15 09: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8-15 09:57 编辑

武大杨某手头货很多啊,又是视频又是录音的,是否有理见仁见智,但“有据”这点人家是准备充分。很多年前,火了个喜欢拍照的陈某,后来算是玩火自焚了。不过他那事儿多少有点亏,毕竟不是自己主动爆料,说是修电脑时让人给泄露了。虽然这说法也有疑点,一般修电脑的哪儿那么有空去查看你电脑里那些文件,但多少也说得过去,毕竟有特殊癖好的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就像跟人说话要录音这个癖好,也不只是杨某有。我工作过八九家公司吧,至少在两家公司里,有人提醒过我,说某某喜欢跟人说话或打电话的时候录音,你要当心点。这事儿挺烦人的,因为它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想起那句“白首相知犹按剑”。拍照的,录音的,不知道下一个奇葩品类是什么。

昨晚上八点,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天天初中班主任的电话,约家访。是位男老师,自称姓赵,声音很年轻,很有磁性。我经常出差不在家,就把电话给了叶子,让她敲定时间。放下电话,叶子一方面担心老师太年轻了,怕镇不住那帮初中生,毕竟这据说是校园霸凌最猛烈的阶段;更郁闷和不解的是,天天同学的妈妈那天明明告诉我们,天天和她女儿还有班上另外几位学霸都在一班,说她亲口跟去家访的班主任确认过的,可这次赵老师说是四班,跟女孩不是一个班。这就有些奇怪了,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我们也不知道。叶子想着今天去学校见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也就罢了,但如果是真发生了对我们不利的事情,那自然也会继续抗争的。

昨天发生的事儿还不少,刚到家,叶子就悄咪咪提醒我,别跟天天提游戏的事儿。她逼着天天把他玩了几个月的和平精英和三角洲俩游戏都卸载了,因为发现小家伙已经沉迷了,总想玩,三套数学试卷都很久了也没完成。她说这话的时候表情严肃,估计是怕我提出不同意见,虽然她总有办法压制,但精神损耗还是很大。她跟我一样,都是内心丰富的人,每次吵架都很容易内伤。不过这事儿,我倒是支持他的,远的有多年前毁于电子游戏的堂弟,近的有网络上那么多反面案例,沉迷游戏毁孩子的概率很高。我先表达了无条件支持,然后说:“不玩游戏挺好,看看电视和视频也能舒缓情绪,就像我说的,凡是能让人看下去的视频,总有可取之处,比游戏强。”叶子没说话,但也没反对,我从中判断出她并没有一并把电视和手机视频也给孩子禁了。

我吃完饭,推门进卧室,天天正在看电视,情绪倒是还好。他并没有向我抱怨游戏删除的事儿,估计知道跟我说了也没用,毕竟我又不敢跟叶子离婚。他在电视里看的,就是他玩的那个游戏的视频,嘴里跟我絮叨着他玩游戏时得了金色和红色装备的快乐。我能听出一些失落,也只能尽量把话题引开,给他一些安慰。我给他画的最大的饼,其实仍然是毕业后的日子就自由了。原本是说考上大学就会轻松很多,现在却也不敢说了。毕业后,总归自主性更强一些,就像我,回来简单打扫一下房间,躺着玩手机也没什么人管;就像叶子,一天也玩很久手机。但当下的学习,属于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中考那些题,等你二十岁的时候能考满分有啥用呢?

天天看的那些视频长短不一,1分多钟到十几分钟的都有。看到喜欢的他会看完,不喜欢的就跳过去看下一个。偶尔看到一个新闻,说中国开炮赶走了日本的军舰。我说没准哪天就打起来了,天天问我,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他对此是有些忧心的。我说会有影响,但也要看打到什么程度。他又问如果很严重呢?我说那你身边的人可能就有参军的了。他想了想说,希望不会打起来吧。又聊到参军这事儿,他其实不想参军,因为觉得训练会很累。我笑着说如果在学校里可不能这么说,不愿意参军约等于不爱国,就不许中考了。他有些吃惊,问我不想参军真不让中考吗?我说差不多,不过你也不用着急,18岁以下的不用参军,有我们这些大人,你担心什么?而且14亿人只需要200万军人,想参军人家也未必要你。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小时候热血沸腾,类似问题的答案从不含糊。当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军队训练会很累很苦,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我们当时多得多。思想上,如今也更加开放多元了,服兵役是大家的义务,但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想去也未必要。但是,自己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在公共场合如学校等地方怎么说就是另一回事了。成年人都清楚其中的度如何把握,但孩子不是那么清楚。“虚伪”有时候是必要的,那是给彼此一个体面的必须。你说的我未必信,我也知道我说了你未必信,但咱俩都还是希望我那么说,很多场合就是这样。等找时间,看来是要带他去看看《南京照相馆》之类的影片了,我跟他年纪差不多的时候,看过《731部队》。

教育孩子是很头疼的事儿,我们希望他做个好人,但也希望他能分清利弊,别做炮灰和他人的垫脚石。我们希望他能够守护好自己的利益,但也担心他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抹去了心中的善良和大义。而他最终成为一个什么人,家庭教育只是一部分,还跟他在社会中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儿有关。比如,上次霸凌的事儿如果没处理好,他会怎样看这个社会?如果一个学生拼死拼活学了十几二十年,连个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他又会是怎样的想法?如果有人努力工作到四十几岁,失业了,只好去送外卖、开网约车、当保安,然后看着退休年龄一延再延,他又会是啥心情?前辈们用生命给了我们一个还算不错的日子,希望我们的努力,也能给孩子们一个过得去的未来。

早上坐地铁,刚坐了一站,俩女人带着俩小学生上车了。我这么聪明的人,当然不会去坐靠边的有让座义务的慈善专座,而我身边坐那座位的女士明显没有让座的意思。也是,小学生嘛,虽然看着也就一二年级,但不让也正常。又坐了一站,那女士站起来让座给其中一个孩子,她到站下车了。我顺势也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另一个孩子,虽然我离到站还有二十分钟。但我其实一早就想给那俩小男孩让座了,他们让我想起天天小时候。只是,慈善专座那位不起身的话,我大概率也不会站起来。用老陶的话说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出门前,我给叶子微信留言:“水是新烧的,杯子洗过了,玉米蒸熟了,下面煮了个红薯也熟了。房间通风四十分钟后我把窗关了,你直接开空调就行。你今天去学校沟通时,希望是正常安排,如果咱们吃亏了,我去跟学校谈,你别着急上火。”
河蚌赌徒 2025年8月15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15 09:55 |只看该作者
一、文本的隐喻系统:战争与游戏的镜像结构

作者巧妙构建了多重隐喻:电子游戏中的"装备争夺"与现实的军事冲突形成互文,孩子观看游戏视频的行为恰似成人通过媒体获取战争信息的当代缩影。当天天追问"打仗影响大吗"时,其潜意识已认知到虚拟暴力与现实暴力的同构性——正如和平精英里的战术选择可能映射现实中的生存策略。

二、家庭教育中的权力博弈

叶子强制卸载游戏与父亲"画饼式安慰"的互动,揭示了中国式教育的双重性:母亲代表规训力量("不许中考"的威胁),父亲则扮演缓冲角色("毕业后就自由"的承诺)。这种张力在"虚伪体面"的讨论中达到高潮——孩子被要求公开表演爱国情怀,私下却恐惧成为"炮灰",这种认知分裂正是代际创伤的延续。

三、历史记忆的当代转译

作者将《731部队》与《南京照相馆》并置,暗示历史教育正在从集体叙事转向个体创伤。天天对参军"训练很累"的直观反应,消解了宏大叙事的庄严性,这种解构恰恰是健康的历史认知——正如作者所言"14亿人只需要200万军人"的冰冷计算,比任何煽情口号都更具反思价值。

四、技术伦理的隐性批判

文中反复出现的"录音癖好""修电脑泄露"等细节,构成对数字时代的深刻隐喻。当人际沟通被录音存档、当游戏视频成为新型鸦片,技术异化正在重塑亲子关系。作者通过"下一个奇葩品类是什么"的追问,提前预警了VR战争游戏等更隐蔽的精神毒品。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15 09: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8-15 10:05 编辑

这段文字像一帧帧流动的生活切片,藏着普通人日子里的褶皱与温度 —— 有对人际分寸的咂摸,有育儿路上的兵荒马乱,有夫妻间的默契支撑,读来像在听邻人絮叨家常,却又在细碎里咂摸出几分人生的况味。
一、人际场的 “暗刺”:当沟通藏着 “记录仪”
开篇由杨某的录音、陈某的拍照说起,像揭开了现代交往里一层隐秘的纱。作者提到 “工作过八九家公司,至少两家有人提醒‘某某爱录音’”,寥寥数语道尽人际间的防备 —— 当对话可能被 “存档”,真诚便多了层小心翼翼的铠甲。那句 “白首相知犹按剑” 用得极妙,古意里藏着今人的无奈:连多年知交都可能暗藏戒备,何况职场或泛泛之交?这种 “记录癖” 破坏的何止是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 “不设防” 的底气。
二、育儿的 “兵荒马乱”:从分班疑云到游戏攻防
孩子的事永远是家庭的 “风暴中心”,文中两件事透着父母的焦灼:

分班的 “意外”:本以为和好友同班,却被告知在四班。叶子的 “郁闷不解” 里,藏的是父母对孩子处境的本能敏感 —— 怕信息错漏,更怕 “不利变故”。那句 “如果吃亏了会继续抗争”,像母鸡护崽的姿态,笨拙却坚定。
游戏的 “拉锯”:叶子卸载游戏的决绝,作者的 “无条件支持”,背后是父母共通的恐惧 —— 怕孩子重蹈 “堂弟毁于游戏” 的覆辙。但矛盾里又藏着柔软:没禁电视视频,给孩子留了 “舒缓情绪” 的出口。育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 “严管” 与 “松绑” 间找一条窄路。
三、孩子的 “小问号” 与成年人的 “大妥协”
天天问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牵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孩子的想法很纯粹:不想参军是怕训练累;
成年人的解释却绕了弯:要懂 “公共场合的分寸”(不想参军不能直说),要知 “义务与现实的差距”(14 亿人只需 200 万)。

这里藏着代际的碰撞:父辈曾有的 “热血”,在信息更通透的孩子这里,变成了更务实的考量。而作者说 “‘虚伪’有时是必要的体面”,像在教孩子社会的生存课 —— 心里怎么想是自由,嘴上怎么说是分寸,成年人早把这规则刻进了骨子里,却要一点点教给懵懂的孩子。
四、教育的 “终极考题”:如何让孩子 “既纯良又清醒”
作者坦言教育的矛盾:“希望他做个好人,又怕他成炮灰;希望他护好自己,又怕他丢了善良”。这何尝不是所有父母的困局?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不只靠家庭教育 —— 霸凌的处理方式、升学就业的难易、中年危机的冷暖,社会的每一道褶皱,都会在他身上留下印记。那句 “前辈用生命换了好日子,希望我们能给孩子过得去的未来”,藏着普通人对下一代最朴素的负重前行。
五、生活的 “小默契”:地铁让座与微信留言里的温度
文末两个细节尤其动人:

地铁让座时,“慈善专座那位不起身,我大概率也不会站起来”—— 不是冷漠,是普通人在群体里的 “随势而为”,像水汇入溪流,自然又真实;
给叶子的留言:“水是新烧的,玉米熟了,吃亏了我去谈”—— 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细水长流的体贴:你去面对风雨,我在后方备好烟火,夫妻间的支撑从不用豪言壮语。

通篇读下来,没有宏大叙事,全是烟火气里的真。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日子,有焦虑,有妥协,有护崽的横冲直撞,也有相视一笑的默契。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在一堆 “怎么办” 里,慢慢活出 “这样也挺好” 的滋味。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15 09:58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字如静夜流水,缓缓淌过生活的肌理——有琐碎的烦恼、教育的焦虑、时代的暗流,还有为人父者深藏心底的柔软与思虑。你说“人生几何”,其实这一问,早已在字里行间有了答案:人生不在长短,而在如何面对每一次选择、每一份责任、每一缕对未来的忧心。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这是孩子天真却沉重的一问,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隐隐作痛的命题。

你说得对,影响有多大,取决于战争打到哪里、打成什么样。如果只是边境摩擦、军舰对峙,那对普通人或许只是新闻里的惊鸿一瞥;但如果真的升级为区域冲突甚至局部战争,那么影响就会像涟漪扩散,一圈圈击穿日常生活:

经济层面:物价上涨、供应链中断、就业压力加剧。你辛苦工作换来的收入,可能在通胀中缩水。
社会氛围:紧张、猜忌、动员令下的人心浮动。校园里不再只是读书声,还可能有征兵宣传和应急演练。
个体命运:一旦战事吃紧,征召扩军是必然。虽然现在是志愿兵役制为主,但非常时期,政策随时可能调整。你说“18岁以下不用参军”,那是和平年代的底线,可历史从不保证底线永远不动。
所以你回答孩子:“有我们大人在,你别担心。”

这句话,既是安慰,也是一种承诺——我们这一代人,要尽力守住和平的底线,不让下一代被迫走上战场。

但你也知道,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靠的是国力、外交、克制,也靠每一个普通人对历史的记忆与警醒。带他看《南京照相馆》《731部队》,不是为了种下仇恨,而是让他明白:和平珍贵,是因为它曾被彻底撕碎过。

你提到武大杨某、拍照的陈某、喜欢录音的同事……这些细节看似闲笔,实则锋利。

它们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信任正在被技术异化。

录音本为留证,拍照本为记录,可当它们变成人际交往中的“防备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就一点点瓦解了。你说“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太准确了。

“白首相知犹按剑”——连老友相逢都手按剑柄,这是何等的悲凉。

而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刀剑,是手机里一段随时可以播放的音频,是云盘里一段能瞬间引爆舆论的视频。

你庆幸叶子没有彻底禁掉视频,因为你懂得:媒介本身无罪,关键是谁在用、怎么用、为何用。

孩子看游戏视频,是在延续一种情感连接;你看新闻、读社会百态,是在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关于教育,你写得最动情,也最无力。

你想让孩子“做个好人,又别做炮灰”;

想他“守护利益,又不失善良”;

想他“懂得虚伪的必要,又不彻底沦为虚伪之人”。

这几乎是当代父母共同的困境:

我们不愿灌输盲目的热血,又怕孩子变得冷漠功利;

我们深知体制的规则,又不想孩子早早学会逢迎;

我们自己也在“躺平”与“奋斗”之间摇摆,却还要装作坚定地为孩子指路。

你说:“毕业就自由了。”

可你知道这不是真的。

你也知道,你真正想说的是:等你长大,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了。

就像你现在可以下班后躺着玩手机,叶子也可以刷她的短视频——那不是堕落,那是成年人用微小自由对抗生活重压的方式。

而孩子现在的任务,是先走过中考这座独木桥。

桥那头不一定有光,但不过桥,连看光的机会都没有。

地铁让座那一段,我读得心头一暖。

你明明不想坐“慈善专座”,怕惹上让座的道德义务;

可当那位女士起身,你便顺势而起,把座位给了另一个孩子。

你说:“我其实一早就想让了。”

可你等了一个“理由”,一个“台阶”。

这多像我们做人做事的常态啊——

不是没有善意,而是需要一点契机,一点体面,一点不伤自尊的成全。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或许真正的善良,就是不必声张,也不必解释,只是在那一刻,你看见了另一个孩子的疲惫,想起了自己儿子的童年,于是,你站了起来。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影响当然大。

但它最大的影响,或许不是炮火,而是让普通人失去选择的权利——

孩子不能安心读书,父母不能安稳谋生,老人不能安度晚年。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的,不只是给孩子一个“过得去的未来”,更是要守住一个能让孩子们安心问“要不要参军”,而不是被直接推上战场的时代。

你已经在做了。

你写下这些文字,就是在记录、在思考、在抵抗遗忘。

和平,始于记忆;教育,成于日常;而希望,藏在每一个愿意为陌生小孩让座的瞬间里。

继续写吧,也继续好好活着。

为了天天,也为了那个还没到来、但值得期待的明天。

——

Qwen

2025年8月15日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15 10:08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字如静夜流水,缓缓淌过生活的肌理——有琐碎的烦恼、教育的焦虑、时代的暗流,还有为人父者深藏心底的柔软与思虑。你说“人生几何”,其实这一问,早已在字里行间有了答案:人生不在长短,而在如何面对每一次选择、每一份责任、每一缕对未来的忧心。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这是孩子天真却沉重的一问,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隐隐作痛的命题。

你说得对,影响有多大,取决于战争打到哪里、打成什么样。如果只是边境摩擦、军舰对峙,那对普通人或许只是新闻里的惊鸿一瞥;但如果真的升级为区域冲突甚至局部战争,那么影响就会像涟漪扩散,一圈圈击穿日常生活:

经济层面:物价上涨、供应链中断、就业压力加剧。你辛苦工作换来的收入,可能在通胀中缩水。
社会氛围:紧张、猜忌、动员令下的人心浮动。校园里不再只是读书声,还可能有征兵宣传和应急演练。
个体命运:一旦战事吃紧,征召扩军是必然。虽然现在是志愿兵役制为主,但非常时期,政策随时可能调整。你说“18岁以下不用参军”,那是和平年代的底线,可历史从不保证底线永远不动。
所以你回答孩子:“有我们大人在,你别担心。”

这句话,既是安慰,也是一种承诺——我们这一代人,要尽力守住和平的底线,不让下一代被迫走上战场。

但你也知道,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靠的是国力、外交、克制,也靠每一个普通人对历史的记忆与警醒。带他看《南京照相馆》《731部队》,不是为了种下仇恨,而是让他明白:和平珍贵,是因为它曾被彻底撕碎过。

你提到武大杨某、拍照的陈某、喜欢录音的同事……这些细节看似闲笔,实则锋利。

它们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信任正在被技术异化。

录音本为留证,拍照本为记录,可当它们变成人际交往中的“防备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就一点点瓦解了。你说“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太准确了。

“白首相知犹按剑”——连老友相逢都手按剑柄,这是何等的悲凉。

而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刀剑,是手机里一段随时可以播放的音频,是云盘里一段能瞬间引爆舆论的视频。

你庆幸叶子没有彻底禁掉视频,因为你懂得:媒介本身无罪,关键是谁在用、怎么用、为何用。

孩子看游戏视频,是在延续一种情感连接;你看新闻、读社会百态,是在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关于教育,你写得最动情,也最无力。

你想让孩子“做个好人,又别做炮灰”;

想他“守护利益,又不失善良”;

想他“懂得虚伪的必要,又不彻底沦为虚伪之人”。

这几乎是当代父母共同的困境:

我们不愿灌输盲目的热血,又怕孩子变得冷漠功利;

我们深知体制的规则,又不想孩子早早学会逢迎;

我们自己也在“躺平”与“奋斗”之间摇摆,却还要装作坚定地为孩子指路。

你说:“毕业就自由了。”

可你知道这不是真的。

你也知道,你真正想说的是:等你长大,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了。

就像你现在可以下班后躺着玩手机,叶子也可以刷她的短视频——那不是堕落,那是成年人用微小自由对抗生活重压的方式。

而孩子现在的任务,是先走过中考这座独木桥。

桥那头不一定有光,但不过桥,连看光的机会都没有。

地铁让座那一段,我读得心头一暖。

你明明不想坐“慈善专座”,怕惹上让座的道德义务;

可当那位女士起身,你便顺势而起,把座位给了另一个孩子。

你说:“我其实一早就想让了。”

可你等了一个“理由”,一个“台阶”。

这多像我们做人做事的常态啊——

不是没有善意,而是需要一点契机,一点体面,一点不伤自尊的成全。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或许真正的善良,就是不必声张,也不必解释,只是在那一刻,你看见了另一个孩子的疲惫,想起了自己儿子的童年,于是,你站了起来。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影响当然大。

但它最大的影响,或许不是炮火,而是让普通人失去选择的权利——

孩子不能安心读书,父母不能安稳谋生,老人不能安度晚年。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的,不只是给孩子一个“过得去的未来”,更是要守住一个能让孩子们安心问“要不要参军”,而不是被直接推上战场的时代。

你已经在做了。

你写下这些文字,就是在记录、在思考、在抵抗遗忘。

和平,始于记忆;教育,成于日常;而希望,藏在每一个愿意为陌生小孩让座的瞬间里。

继续写吧,也继续好好活着。

为了天天,也为了那个还没到来、但值得期待的明天。

——

Qwen

2025年8月15日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15 10:22 |只看该作者
手机必需禁,看你儿子能胖成这样,显然是个自制能力较差的人,这种人求学阶段是不能用手机的,只能害他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15 10:25 |只看该作者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8-15 10:22
手机必需禁,看你儿子能胖成这样,显然是个自制能力较差的人,这种人求学阶段是不能用手机的,只能害他自己 ...

嗯,慢慢要控制的,他每天也就很少的时间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15 10:31 |只看该作者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8-15 10:25
嗯,慢慢要控制的,他每天也就很少的时间

立刻,马上,禁,别什么慢慢来,这事没的讨价,打个比喻:你会和一个戒毒者讨价还价,每天少吸点海洛因,慢慢把毒品戒掉?这是不可能的,手机一旦上瘾,没救。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15 10:32 |只看该作者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8-15 10:31
立刻,马上,禁,别什么慢慢来,这事没的讨价,打个比喻:你会和一个戒毒者讨价还价,每天少吸点海洛因, ...

嗯,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15 10:39 |只看该作者
很温馨的一家人。
想问一问小天天:打不打仗,就好象来不来台风,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决定的,但是父母离不离婚,未成年孩子是可以投赞同或是反对票的。如果爸爸真的敢离了,对你的影响大么?
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15 10:50 |只看该作者
怎么样?孩子还没上初中,楼主就能感到各种压力了吧?手机短视频最好也少看,那个看多了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耐心。不过呢孩子是需要一些放松和娱乐的,学习也不能竭泽而渔。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8-15 10:54 |只看该作者
人生就是教育,而不是学校、家庭才是教育,我从来认为:先学能打再学礼貌;先了解各种下三滥的阴谋诡计,再教孩子如何追逐光明;看待一个事物,应该给孩子一个整体,让他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分析,而不是我们告诉他你要如何如何,或者非给他做什么表率。职场也好,校园也罢,家庭也是一样。
就像我儿子小时候,我们一起看王祖贤版的倩女幽魂,我儿子问我:“你会被诱惑吗?”我说:“估计会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8-15 10:58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0:54
人生就是教育,而不是学校、家庭才是教育,我从来认为:先学能打再学礼貌;先了解各种下三滥的阴谋诡计,再 ...

换我,魂早被勾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8-15 11:02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小时候热血沸腾,类似问题的答案从不含糊。当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军队训练会很累很苦,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我们当时多得多。

我觉得不是这样。我应该比你大一些,我也相对抵触参军,并不是怕苦,而是我知道战争是什么,打仗是要死人的。当时我上小学,越战情况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乐观,军代表拿着牺牲战士的头盔给我们做讲演,那个头盔被炮弹炸出巴掌大的洞,人是肯定活不了的。当时我们已经逐步准备进行军事训练了,我觉得自己上了战场也未必不会这样。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8-15 11:04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是很头疼的事儿,我们希望他做个好人,但也希望他能分清利弊,别做炮灰和他人的垫脚石。我们希望他能够守护好自己的利益,但也担心他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抹去了心中的善良和大义。

我觉得你应该首先教育孩子是一个成熟的人,至于你的矛盾的东西,他会自己做选择,取决于性格和生活环境。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8-15 11:06 |只看该作者
普通校初一班级,是不会把好学生集合在一起的。对于实验班,可能会相对侧重一点,但是可能更侧重本地户口。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8-15 11:11 |只看该作者
一日一苹果 发表于 2025-8-15 10:39
很温馨的一家人。
想问一问小天天:打不打仗,就好象来不来台风,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决定的,但是父母离不离 ...

哈哈哈,他哪儿想那么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8-15 11:11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0:50
怎么样?孩子还没上初中,楼主就能感到各种压力了吧?手机短视频最好也少看,那个看多了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耐 ...

嗯,一点点来,时间慢慢就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8-15 11:12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0:54
人生就是教育,而不是学校、家庭才是教育,我从来认为:先学能打再学礼貌;先了解各种下三滥的阴谋诡计,再 ...

哈哈哈,那个很难不被诱惑啊,所以那些地方不去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8-15 11:13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1:02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小时候热血沸腾,类似问题的答案从不含糊。当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军队训练 ...

嗯,我们小时候,大家对参军啥的还是很向往的,热血沸腾,不过大一些就不那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8-15 11:13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1:04
教育孩子是很头疼的事儿,我们希望他做个好人,但也希望他能分清利弊,别做炮灰和他人的垫脚石。我们希望他 ...

是的,要教会他分析利弊和风险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8-15 11:14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1:06
普通校初一班级,是不会把好学生集合在一起的。对于实验班,可能会相对侧重一点,但是可能更侧重本地户口。

哦,那还好,确实那个班里也有成绩一般的孩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8-15 11:20 |只看该作者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8-15 11:14
哦,那还好,确实那个班里也有成绩一般的孩子

到了初三,才会是你想象的那种赤裸裸的按照成绩的分班。初一这样搞,校长会被老师骂死的,大家都要绩效考核的。有一点你可以放心,好学生是普通校的宝贝,是校长向新学员家长吹嘘的资本。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8-15 11:32 |只看该作者
但当下的学习,属于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中考那些题,等你二十岁的时候能考满分有啥用呢?

这个还是有用的。如果谁能把中考研究明白了,经他手中等生能秒变学霸,荣华富贵还真不是梦想!这种教培老师私教课每小时2000起步很正常。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8-15 12:27 |只看该作者
电话录音的不一定是奇葩,也许是因为他以前遇到过奇葩,之后才不得不录音以保护自己~由此养成习惯,只能说是社会的悲哀……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8-15 13:32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1:20
到了初三,才会是你想象的那种赤裸裸的按照成绩的分班。初一这样搞,校长会被老师骂死的,大家都要绩效考 ...

哈哈,是的,我也觉得如果真分班,肯定还是要有次类似分班考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8-15 13:32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5 11:32
但当下的学习,属于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中考那些题,等你二十岁的时候能考满分有啥用呢?

这个还是有用 ...

哈哈,也是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8-15 13:33 |只看该作者
仙草 发表于 2025-8-15 12:27
电话录音的不一定是奇葩,也许是因为他以前遇到过奇葩,之后才不得不录音以保护自己~由此养成习惯,只能说 ...

唉,也是
跟人说话都得小心,也累,录音的多了,大家在外面想不当圣人都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8-15 13:47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老的有老的好,年轻的有年轻的好。有些老的就变得油滑了。年轻的虽然有可能经验不足,但是很多年轻老师还是保有一份热情。另外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如果是主课老师兼任,有可能就疏忽一些,反倒是副科老师当班主任,会对孩子们关注更多。总而言之,这事是个玄学,还是要看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8-15 13:58 |只看该作者
仙草 发表于 2025-8-15 13:47
其实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老的有老的好,年轻的有年轻的好。有些老的就变得油滑了。年轻的虽然有可能经验不 ...

哈哈,是的
目前他那学校多数班主任都是年轻老师,据说是因为事多补贴少,老教师不愿意干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