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阅读,有劳深求:
“唐代诗人中,乐天最得世俗三昧,其避暑诗作非为体悟天道,实是以禅理粉饰生活之巧慧。”
“乐天闲适之诗,皆祖述陶公,然视陶为近俗。盖其既参透世情,复以知足安命为旨,乃中唐士大夫典型之生存智慧。”
《元白诗笺证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中唐思潮:
“贞元以降,文人逃暑题材日夥,此非关气候转炽,实因朝堂倾轧日剧,士人借‘心静自然凉’之说自塑精神屏障耳。”
陶白比较研究(陈寅恪书札第137通):
“靖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清气澄余滓’,是以身合自然;香山《销暑》‘眼前无长物’,终带刻意表演气。”
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第86则直接论及此诗:
“香山‘心静凉生’语,机锋近乎语录,然终欠彻悟,如以绢扇障炎日,暂隔而已。”
唐五代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乐天云‘热散由心静’,虽直道性情,终失之露,如老妪絮炭盆,温而无焰。”(《全唐文》卷八〇七)
首提“直露”之病,为后世批评定调
宋代(白诗接受高峰期)
苏轼《东坡题跋·书白乐天集后》
“读‘端居一院中’句,恍入清凉界,然较渊明‘清气澄余滓’,犹在红尘里打旋。”(《苏轼文集》卷六五)
以陶渊明为标杆揭示境界局限
黄彻《溪诗话》卷四
“结句‘难更与人同’,实为香山终身诗眼:其讽喻诗欲拯世,闲适诗则自赎,二者终未得兼。”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今人解‘心静自然凉’,独不知此物理本相即佛理——法眼禅师尝曰:‘暑气是热?汝心是热?’乐天早证此机。”
金元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
“白傅自诩‘达道’,然‘室空’需闭牖,‘身得’终有我,去庄生‘丧我’境界尚隔重关。”
明代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中唐消夏诸作,此独以禅不离俗动人。陆时雍讥其‘说理如餐盐酪’,殊不知此正世俗禅可爱处。”(评点“窗下有清风”句)
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二八
“古云‘大隐隐朝市’,‘端居一院中’却嫌刻意标隐,与王维‘薄暮空潭曲’相较,高下立判。”
清代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
“入手平直(‘端居’句),承以清空(‘清风’联),正见白体本色。纪晓岚讥其理路太显,此苛论也。”(批注本)
薛雪《一瓢诗话》
“‘身自得’即《中庸》‘素位而行’注脚,宋儒周濂溪‘光风霁月’意,乐天二十字已道尽。”(第86则)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一
“八句如层云叠浪:首联立桩,颔联实写,颈联化境,尾联却陡落凡近(‘与人同’云云),此白公才力不继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