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差不多三天读完了台湾女作家、教育家、学者齐邦缓的长篇巨作《巨流河》。这在我近年的阅读中并不多见。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我这个曾经爱书如命的人也会一拿起书就犯困,很难静下心来读这种长篇了。我甚至停掉了自己订阅多年的《小说月报》,就是因为常常这一期、甚至上一期还没读完,下一期已经到了。
我怎么不爱读书了呢?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说,户外运动和读书犯克,动得多了就静不下来了。那就勉强拿这个做借口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我也不知道。
扯远了,再说回《巨流河》。
1,《巨流河》其实只是齐邦媛女士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这个是定位。关于齐邦媛其人,台湾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翻译家)、学者,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多年,主讲英国文学或者说是英语文学,包括小说、诗歌等,其在现代台湾文学在国际上的翻译推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2,应该说,因为家庭的特殊和经历的坎坷,加上充沛的感情和朴素的文笔,这部小说写得相当引人入胜。
说家庭特殊是因为其父齐世英,早年曾在德、日留学,回国后加入奉军。受郭松龄赏识,因此在郭起兵反奉时加入其中,郭兵败被杀,齐世英避祸离开东北。齐加入国民党后曾任陈立夫秘书。东北沦亡后,负责恢复东北协会,主持训练东北抗日地下工作人员,尔后组织成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收容东北离散学生,编辑出版进步杂志《时与潮》等。其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国民党内有“铁老”之称,很有社会影响和地位。后因公开反对扩军加税案惹怒蒋总统中正先生,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不过其一直留任中华民国立法委员。
说作者经历坎坷,是因为作者因为父亲的流亡及特殊工作,其从上学始就一直过得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度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能说。还因比较严重的肺病住院休养一年,当年齐世英拿出三分之一的薪水给她治病一年有余,如果是一般人家的孩子早就没了。
齐邦媛读南开中学、武汉大学时又经历了抗战以来最困难的日子,随校辗转多地,亲眼目睹日军空袭重庆,几乎是天天过的跑警报的生活。个人感情上又有心上人加入空军与日军在天上血战最终血洒长空的变故,很长一段时间沉溺在阴郁悲伤的情绪里无法走出来。
作者和张大飞的感情是全书最浓墨重彩的一章。虽然两个人相处中并未言明,可早已是心有所属。直到50多年后者回大陆亲去刻有张大飞简要生平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思念、爱恋、苦痛、不舍皆至最高潮,连读者也会心如刀绞,不得自己。
个人的求学史、成长史、感情史一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且从一个女孩子的视角看抗战进程、内战风云,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父齐世英一生的经历几乎贯穿全书,但这个铁老也很有意思,铁骨铮铮不畏强权,但为人处事也相当留有余地。晚年勉强答应做个人访谈却只谈到一九四九年。“念及蒋总统中正公领导抗战有功”,不愿意再起波澜。
其一生深爱东北,一说东北,即对国民政府当年诸多失策致东北丢失痛心疾首。
3,客观中立不涉政治。齐邦媛大学期间,其父家书中嘱其“天性纯正,不要介入政治“加之她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一生不曾介入政治。本书中也几乎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基本客观中立,这也是这本书可以在海峡两岸顺利刊行流通的主要原因吧。
完了,我的读后把一部很有激情的长篇小说弄得干巴巴的,实在是笔力有限,就这么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