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个孩子的童年有四点要注意:
一、过度学习:
孩子的童年,本来就应该是运动远多于读书的时期,如果非要学点东西也不是不行,但是尽量学简单一些的,学就学会,不要贪多。现在中国条件好的孩子很多存在过度学习的情况。很多鸡娃培养需要早期的系统学习,但是一旦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绑在了鸡娃培养的赛道上,难有退路的。如果鸡娃培养失败,面临的不是瘦死骆驼比马大,而是孩子因为厌恶学习而失去将来分享学习红利。
二、过度满足:
不饿就吃,不渴就喝,不困就睡,只要孩子表现出很小的意愿,马上就去满足。孩子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智商、体力、心智都得不到锻炼和发展。这种情况多出现在隔辈的老人养育孩子,父母彻底不参与。老人精力不够,不可能带着孩子疯跑疯玩,或者长时间的做智力游戏,他们对孩子养育的最终目标是那种安静的乖,实现这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孩子一个智能手机。今天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危害还是超过我的想象。最近我看了一个网上爆火少儿手机矫正的视频。有些小孩子因为长期玩手机,六七岁的孩子需要家长用那种两三岁孩子坐的推车推着走,他们在地上根本走不了几步,八九岁的孩子因为长期玩手机,胯骨变形、脊柱变形、胳膊肌肉萎缩,手只能抬到肩膀高度,手指抓我东西像螃蟹一样。教练把一个矿泉水瓶扔在地上,八九岁的孩子2分钟竟然没捡起来,腿部肌肉萎缩蹲不下去,手无法抓住水瓶。
我们不说这些被手机毒害的极端案例,就说正常情况,那种追求安静满足养育下的孩子,上小学时往往非常胖,是那种虚胖,学习是迟钝的,体育也不行。
三、过度精彩:
这种孩子一般出在家里比较有条件的家庭,家人过于宠爱孩子,他们希望在孩子童年把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东西都展现给孩子,让孩子接受最完美的教育。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有一点,孩子见过这个世界最精彩的部分,早晚就会对自己的努力迷茫。自己成功又怎么样?该见的东西早就见过了,现在有很多学习优秀的抑郁症患者都是这个思维逻辑。
我个人觉得孩子的童年要幸福,但是家长带他找个野外的水坑池塘玩耍,和带他去马尔代夫,对孩子来说差不多。小孩子不需要过度的去了解这个世界的精彩,可以留一些作为他以后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动力。
四、践踏规矩:
这种教育问题一般出在家庭条件不好的母亲或隔辈身上,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比不上其他家庭,家长觉得对孩子愧疚,于是就以践踏该遵守的规矩来表现对孩子的宠爱。这是我最反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今后影响巨大。规矩不是不可以违背,但是绝对不能践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