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桦以迫不及待和势在必得的心情见到常路的时候,对这孩子的神态感到种种失望。这种失望是有潜在的根源的,那就是她所幻想的一个替代品,是不自觉的向着完美的程度去期待的。期待和现实之间通常会构造出这种不愉快,奇怪的是,这种不愉快本来并不是必须存在的。好比一个人去期待路边的一块普通的石头是一块宝石一样,那块石头本来好好的在哪里,和这人也没什么关系,这个人却因为它不是宝石,就对它不高兴。这难道不是多余的和自取其哀吗?
于青桦总是善于给自己找出路的人。很快她就能想到,自己主要是想要什么。常路不是一个完美的替代品,他只是一个替代品。给自己生路的人,就会懂得,原谅次要的,接受主要的。这显然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完美主义者常常不给自己生路。他们不原谅因为自己虚构的不完美,而放弃他主要需要的那部分。
当人们做出选择,意味着他生活在一套有价值高低比较的观念之中。这句话并不具备什么生活的指引上的道理,因为每个人都会做选择,它只是在提醒,选择意味着价值偏向。当你决定之后,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哪个被你选择的选项,对你就意味着更高的价值。——无论它多么糟糕,它总归值得你珍惜。所以,当你选择之后,就不要摆出嫌弃它的心态。你可以对它期待压得更低,如果是这样,神奇的事情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现实会比你太低的期待更好一点,从而让你心生欢喜。不过,这种快乐也许和那种期待高于现实的悲伤,都意义不大,但不管怎样,它总是让你愉悦的哪一个,而不是让你不舒服的哪一个。
于青桦后面和常路的互动,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那家伙,“外面木讷,里头鬼灵精。”。
显然,幸福往往是一种自我构建的过程。只是多数人都不能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