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偶尔的机会去了江门,到了梁启超的故居,有个小书院,里面有梁启超的全集。我挑了几本:《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做人与为学》《拈花笑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实他还有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书,以及一些介绍西方政治学的书。我主要对思想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挑了这几本。
总的来说,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大师,花了不少精力钻研中国传统的思想史、学术史、政治,这个梳理得是比较清楚的。对中国哲学史、佛教思想,都有深厚的研究。不过遗憾的是,还是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老学究的轨道上,主要精力还是在梳理、总结、考究上面,也缺乏现代的学者,例如王德峰、傅佩荣这样的,对西方哲学,做了系统性的,彻底的研究,再从论证逻辑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不能跳出体系看本身,总是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梁启超是中国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名人,其身上的思想和转变,基本也反映了时代的转变。不过,梁启超还是属于现代中国的早期的思想家,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前景、道路,都缺乏想象力,也没有能力从根本上构架中国社会。他们属于迷茫、探索的一代学者。
现在中国社会的样子,算是解开了100年前的忧国忧民者内心的谜底。彼时在日本炮火下的中国人民,没有不去想,泱泱中华大国,将何去何从。历史不能透视,当代的中国人,圆了先辈的愿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由诗句保存下来的家国情怀,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它将永远影响着中国人。
王德峰说,现在的哲学家的任务,是融合中西方。他说现在还没人做到,大概是承认自己也没做到。王德峰和傅佩荣相比那些所谓民国大师,从学问来说,是远远超过的。只不过王、傅两人少了时代赋予的光环。但王德峰所言之任务,并不是学习中西之学就完事了。要有人真正的架构起新的体系和桥梁,才能弥合中西之学。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它本身的哲学本身就应该是统一的,所谓东西方,只不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已。
扯远了。昨晚开始看《南渡北归》,从1937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炮轰中国,很快占领了天津和北京,各高校的教授老师,纷纷逃难,生计艰难,想起几年前阅读过的梁启超。拿来谈谈。当作无所事事,胡言乱语几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