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5-4-24 09:11 编辑
2,第二天在东门古街吃过“早茶”,直奔不远处的“郑板桥故居”。板桥故居在现代化城市的高楼大厦夹持下格局略显局促,但是走进院内却是别有洞天。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前院有正厅三间,另有门楼、书塾、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房屋青砖黛瓦、棠门花窗,这种小而雅的布局,尽显板桥先生“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人生理念。
由侧门进入后院,映入眼帘的是幽兰翠竹、水塘亭榭。尤其是池塘上的曲栏小桥、水中的莲叶游鱼,还有长廊下悬挂的各种书体的诗赋作品,使这座幽静闲适的后花园,氤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据说,此园是板桥先生发达后买地扩建的。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祖上原是兴化大户人家,但他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他三岁时丧母,也是一个苦命人。稍长在父亲的督促下遍读诗书,欲走仕途重振家业。但他的科举之路并非畅顺:康熙年间考中秀才、雍正朝得中举人、乾隆元年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成了一名公务员,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四十四岁中进士不算晚,但有些奇葩的是,他考中一个进士竟然历经三朝,熬死了两位皇帝。
郑板桥考中进士后又候缺六年之久方才步入官场,他在范县、潍县坐了两地十一年县令,而后因故贬官回归故里。在这期间他曾以“书画使”的身份,陪同巡视山东的乾隆皇帝攀登泰山。这也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郑板桥为布衣书生时卖画为生,中了进士做了县令因其为官清廉依然卖画补贴家用,贬官后卖字画就成了他的经济来源与职业了。据说有一富豪曾经奚落过尚未成名时在街边卖画的郑板桥,后来在板桥先生中进士且画名鹊起时,他又腆着脸来求画。面对此等势利小人,郑板桥并未推辞,他只是在画好的作品上题了两句刘禹锡的柳枝词:“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就板桥。”大概意思是说,睁开你那看人低的狗眼瞧瞧,我还是二十年前那个卖画为生的人啊!之后,他干脆刻了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闲章用于书画戳盖,并取“板桥”二字为号。
板桥先生贬官后,在家稍作盘桓便辗转去了扬州,从此客居扬州卖字画为生。他的绘画取法徐渭(自称青藤门下走狗)、石涛、八大山人,一生主攻菊、兰、竹、石,特别是墨竹作品,舒朗健劲、脱尽时俗,墨气清润、形神兼备。书法则一改清初黑、光、亮的馆阁体书风,他以隶书杂入楷、行、草,兼以兰竹笔意,独创了一种称作“六分半书”的新书体。这种书体将大小、肥瘦、楷行等笔画及兰竹笔意有机地疏密、错落穿插,使整幅作品看起来如乱石铺街,给人一种跳跃灵动、朴茂古拙的艺术美感。由于他在艺术上敢于冲破樊篱、标新立异,与当时金农、黄慎等活跃在扬州一带的艺友,被时人戏称为“扬州八怪”。
暮年的郑板桥回归故里,七十三岁寿终正寝。
游览完书香门第板桥故居,吃罢午饭乘公交奔兴化城北的垛田油菜花风景区。进入景区,眼前出现了神奇的一幕:四面环水的数千亩垛田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田边水道里则是橹声吱呀,游船往来穿梭。分明一片“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人间美景。
据说兴化垛田始成于宋金时期。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几无田地的泽国,智慧勤劳的当地农民为了生存,挖掘河泥筑田。经过数百年的积累,便形成了今天遍布水道河流间的垛垛肥沃良田。他们在垛田里种植油菜、芋头,在水道里养鱼、种藕,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登上垛田中央的瞭望塔四望:白云蓝天,碧水黄花;画船来往,人流如织。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感慨这春光的明媚,感慨这花田的妖娆,感慨世间的美好纵然一瞬,也足以慰藉寂寥的平生。
苏北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有古色古香的明清街,有书香四溢的板桥故居,有将天地映得一片金黄的垛田油菜花。兴化之旅,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