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24-11-29 14:54 编辑
教堂,钟声,圣乐,鸟鸣,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世界。突然,一人倒地,音乐响起,I lie , 像一个预警。无需担心,你不会在悲伤的情绪里耽搁太久,镜头旋即转至狂欢,一场盛大的生日PARTY,每一张脸上都写满欲望。活力,妖冶,纯欲,颠倒,颓废之致。一个演员说,他一生只演过两部戏,一个演教皇,一个改过自新的瘾君子。另一个演员说,在这个狗屁国家,没有什么好的女性角色,她打算转行当作家。影片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鲜明的印象,仿佛立于世界的两极,雅俗闹静错落交叠,你不知道下一个镜头会指向何处。这种跌宕的感觉一直延续到剧终。
南方都市报曾经这样评价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作为意大利电影的领军人物,他总会把电影镜头做得很漂亮,在美学上回归了意大利巴洛克传统,实现了一种更具坚强气质的浪漫主义,不仅追随了费里尼的传统,还有例如奥森威尔斯等导演用幻想与谎言揭示被掩盖真相的智性艺术,他的电影几乎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切都处于拆散线索彼此交织的状态。
罗马,曾经的文艺复兴之地政教合一之城,历史的厚重与时尚的轻奢交汇,建筑雕塑宗教绘画,镜头之美无以复加。导演好象更喜欢晚上,此时,所有色彩被夜吸收,世界归复简单的黑白,人物与雕塑、绘画几乎融为一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时间仿佛被抽空,人活在一个永恒的点上。
全片没什么故事情节,人物即情节。以一位65岁老作家犀利的眼光,打量这座繁华的城。他在罗马生活了四十年,功成名就,西装革履一丝不苟,用他的话说,他是绅士。一位品味高雅的老绅士。“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外表光鲜的罗马,暗藏了世间所有的丑。被媒体吹捧道德高尚的女作家,不过是谎话连篇的虚伪之辈;艺术画廊的老板剥夺女儿童年让她尽情表演,只为钱;丧妻的男人,前一分秒还哭着要仰仗对女人的爱慕活,下一秒已拥抱新欢;久负盛名的教主是精神空虚的酒囊饭袋。。。。。。丑是美的延伸,是审美疲劳后的批判与反思。
董桥有篇文章,《中午是杯下午茶》。他说,“中年最是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概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年龄到了,很多东西没有办法了。65岁,是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日子过旧,新事未明,心如止水。小说家捷普.干巴代拉,正是一位日渐被老年气息包围,毫无斗志的人。他厌倦女人,也厌倦了这个充斥着谎言、低俗、虚伪的世界。
导演的野心,就是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精神复苏,重归活力。首先安排了一场盛大的PARTY,就是文章开头一幕,主人公65岁生日宴会。那种虚华的场面只让男人陷入更深的厌恶。有钱的漂亮女人也不行,女人于他,金钱和漂亮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
当年,年过七旬的米歇尔向巩俐求婚,我年收入五个亿,足够养你,嫁给我吧。巩俐说,我不缺钱,但每周至少要做四次有氧运动,你跟得上吗?很多时候,人需要的是一个伴侣,关乎灵魂。捷普不贪恋脱衣舞女的身体。事实上他们即便祼身相对,也不做爱,他们只是爱上爱的感觉。她讲她的第一次,他讲他的。他们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他说看见了大海,她望着他说她也看见了。他与初恋在海边分别,那片蔚兰是他心里永远的芬芳。一颗孤独的灵魂,不过是寻找一个懂自己的人。
尽管作家深谙葬礼只是高规格的社交活动,在抬起朋友棺材那一刻,还是流下眼泪。这个世界有什么比死更让人觉悟到生之可贵?
年轻是美好的。与作家露台遥遥相望的阳台,年轻男女拥吻的场景,时常勾起他对年轻的向往。也是那个阳台,一位世界排名前十的通缉犯,一直以裁缝的身份隐居于此,他亲眼看着裁缝被警察带走。裁缝临走时对作家喊话,当你们那些艺术家在行尸走肉醉生梦死时,是我,辛苦的劳动者在让这个国家继续前进。
知觉一点点醒来。当教堂的小女孩问他,你是谁?当他的朋友,一位侏儒告诉他,我们有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保持最初的纯洁。当104岁的圣徒玛丽亚告诉他,我只吃草根,因为根部最重要。这是宗教的神性,神可通人。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捷普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许,这是一部有关哲学的电影,但我仍然想从中年男人的角度去解读。
导演心怀悲悯,安排一个日渐麻木的人,慢慢觉醒,发誓要为这个国家做点实事,要深入古罗马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男人的自我寻找和拯救。“我打算写一部小说了。”结尾,小说家微笑着宣布。写小说,这个命题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其实整部剧,也可以看成是他以一人称写的小说。用一个悬念,套住观影之人,关于爱情,友情,怀旧,忠诚等等。在此,我将之解读成一个意象,一个全新的开始,生命热情与力量的复苏。
曾经有人采访日本导演北野武,问他对老的看法。北野武说,非常棒,虽然年轻的情欲退去,仍然有很多事情可做,不可预料的未来令人期待。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精神强大流浪欧洲的克利斯朵夫,最后选择在意大利安居晚年。北野武堪称现代版的克利斯朵夫,“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漫才,电影,文学,狗血的生活,生命不尽,折腾不止。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歌剧之乡,音乐很强大,大致数了下,说得出曲名的不下十首。或抒情或愤怒或自省。每到一个节点,音乐的融入,仿佛把情绪推向悬崖,但是,下一个镜头立马反转,轻松,热情,满眼浮世绘,极具戏剧的张力和感观刺激。
看电影的时候,常有一些奇怪的念头涌出。比如开头,关于旅行的一段独白,令人想起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玛利亚吃草根,与鲁迅的“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何其相似。这部电影,曾获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艺术是相通的,在此看见东西方精神隐约的交响,意外也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