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能(简繁同形) 拼音:néng/nài “能”字的古汉语解释néng1.名词 能力;才能。《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形容词 有能力。《出师表》:“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3.名词 有能力的人。《报任安书》:“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4.动词 能够;能够达到。《劝学》:“假舟楫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动词 及;达。《游褒禅山记》:“盖余所及,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代词 通“恁”。如此;这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7.动词 通“耐”。禁得住;受得住。《察变》:“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能品】古人评论书画的三品之一,次于神品、妙品。凡能做到形似不失规矩者称能品。 【能事】能够做到的事。
“能”国语辞典解释néng名词
1.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 「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能力、才幹。例: 「逞能」 、「智能」 。《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例: 「夢幻能」 、「修羅能」 。
6.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形容词
有才幹的。例: 「能人」 、「能者多勞」 。《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动词
1.可以做、有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副词
1.可以、能夠。例: 「你現在能不能去?」 《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只、僅僅。唐.杜甫〈月〉詩: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 宋.蘇軾〈舟中夜起〉詩: 「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 「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 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能”康熙字典解释廣韻集韻正韻𠀤奴登切,音儜。
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
徐曰堅中,骨節實也。
又廣韻善也。
增韻勝任也。
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
又正字通順習也。
詩·大雅柔遠能邇。
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𠀤音㾍。三足龞。
爾雅·釋魚龞三足,能。
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
又與台通。三能,星名。
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
註作三台。
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
又與耐通。
前漢·晁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粵之人性能暑。
註能,讀曰耐。
又韻補叶音尼。
屈原·離騷紛吾旣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又叶音寧。
詩·小雅各奏爾能。叶上湛,湛音沈。
又叶音袽。
柳宗元·佩韋賦歷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轅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轍兮,又求達而不能。
“能”形意通解略說: 象「熊」形,是「熊」的初文。後借用為能夠、可能的「能」。
詳解: 象「熊」形,是「熊」的初文。其嘴訛變為「肉」,頭部聲化為從「㠯」得聲(許慎、于省吾、張世超、何琳儀)。
《說文》:「能,熊屬。足似鹿。从肉,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从能。」參見「㠯」。「㠯」(隸變為厶)、「肉」(隸變為月)、「匕」其實分別象「熊」的頭額、大口、和爪,很可能因為熊堅強有力,故其字借為能力、能夠、乃至才能的能。
《小屯南地甲骨》2169中有一個字形很多學者釋為「熊」(于省吾、姚孝遂、劉釗)。孔仲溫認為此字是「能」的象形,據其本義也應讀為「熊」。裘錫圭認為此字形與左邊的「水」旁和下面的「[羊皿]」為一字,在卜辭中是一個形體比較複雜的地名字。他認為這個字形應該可以獨立成字,雖然可以釋為「熊」的本字,但從字形演變的角度而言,只能釋為「能」。參見「熊」。
金文「能」用作動詞,表示可以勝任,中山王鼎:「其隹(誰)能之?」。又表示親睦、親和,毛公鼎:「康能四國」,表示使四國和睦。番生簋:「柔遠能邇」,表示親近懷柔遠近邦國。又用作助動詞,表示可也,中山王圓壺:「不能寧處」。
戰國竹簡的「能」表示可能,《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12:「反內(納)於豊(禮),不亦能改乎?」表示能夠回歸到對禮的重視,這不就是能改嗎?(季旭昇)
戰國中期的噩君啟舟節和楚系簡帛有一個從「羽」從「能」的「[羽能]」字,很多學者認為是「能」或「熊」的繁寫。楚系簡帛還有一個「[大能]」的字形,一般釋讀為「熊」。裘錫圭總結各種字形,認為「[羽能]」和「[大能]」都是從「熊」的象形初文變來。「[羽能]」和「[大能]」都是「能」的「繁形古體」,是「能」的分化字。兩種字形在楚文字中有明確的分工。「[大能]」表示「熊」,其作用與借「熊」來表示「熊」的本義相似,在新蔡葛陵簡中經常用來表示楚人先祖名。而「[羽能]」基本上則用來表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