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发生火灾,孔子退朝后得知,只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论语编撰者记上这笔,彰显先师爱人不爱财。但汉人有看法,如《盐铁论·刑德》说,“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郑玄深以为然,注曰“重人贱畜”。但唐人不认可孔子“重人贱畜”,于是在断句上做文章:
[传统]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改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改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改一出自初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意思是孔子先问伤人了没有,然后再问马。改二出自唐末李匡乂《资暇集》,意思是孔子问伤到了人吗,他人回答没有,然后孔子问马。总之孔子是问了马。韩愈也这样认为,在《论语笔解》中反问道,“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看来,唐人确实深受佛家“众生平等”思想影响,一致认为“爱人及马”才是圣人之道。
但事实上,无论子路说希望车马与朋友共享,还是子张说陈文子抛弃有马十乘,皆可知将马匹视作工具,工具即家财。也就是说,孔子问人不问马,属于“重人贱财”,不是“重人贱畜”。朱熹解读说,“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显然未明“贱畜”本质是“贱财”。鲁国以前就发生过一次类似事例。据《左传》记载,哀公三年,鲁宫所在之地发生一场大火,季桓子面对险情时,没有惊慌失措,当场严令命救火者们:“伤人则止,财可为也”,受伤之人马上停下,不要再去抢救,财物是可以重新生产的。瞧这话的境界,难怪他可以摄行君权十来年。孔子此时问人不问马,无疑异曲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