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6-22 09:18 编辑
遇到件有意思的事儿:
几个娱乐小伙伴玩“烧烤”游戏,类似真心话大冒险。这一次的被烤对象是翰林——昔日红袖论坛的小伙伴。
既然以“烧烤”的名义,自是角度越刁钻越好,问题越精细越妙,有点打破砂锅掘根掘底的感觉,连初吻给了谁,网恋过没有,白月光是谁什么的都出来了,看翰林事无巨细作答直把我乐得哈哈的。
不知怎么话题一转,谁先提及或诱拐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翰林竟直言我是他的知己。这把我整懵了,也狠吃了一惊——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知己的。
考虑“烧烤”场合的特殊性,尤其是翰林的面子话题,我也不好当场否定,毕竟就太扫大家的兴了,嬉顽而已,何必板脸装正经呢?装不正经还差不多。
但,不就此发表意见,好像代表默认?尤其是立马有人跟进话题,有意无意往暧昧导引,就更不能“坐以待毙”了。大概“红颜”啊,“知己”这类词汇,多少刺激神经兴奋度吧?我便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回复,跟翰林半开玩笑似的说,难道不是芳邻?
——大抵“芳邻”这个词,比“知己”什么的,更给我安全感吧。
仔细想想,可能是翰林对知己的概念比较宽泛?而我心里的“知己”,那得符合狭义相对论似的高标准。
这,就让我不禁琢磨起来,到底啥才是知己呢?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定义。有人觉得能一起吃喝玩乐、谈天说地就是知己;有人觉得得是那种懂自己内心深处想法,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才叫知己。
我呢,甚至对后者还要提前提条件。譬如,是时光里最安静,最亘古不变的,一米阳光的相守。
——简而言之,言而简之,就是:能在我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在我失落时给我个温暖的安慰,懂我的喜怒哀乐,知我的梦想追求,在我需要的时候分分钟出现在我眼前,在我不需要的时候原地消失退到人生拐角……
好吧,我……苛刻了。
可,我若不苛刻的话,岂非“知己”满天下?
像翰林的直肠性子,我自是能懂的,他连生命中的“白月光”都能坦诚于天下——我其实很诧异很惊叹,都不担心给对方带去困扰的吗?或许这便是男女考虑问题的差异性?男性通常更肆无忌惮,甚至近乎炫耀似的,拿过往情史说嘴,而女性呢,往往保持缄默,只在时光里怅然回望……
至于其他的“懂”,懂到何等程度为懂?一、二分,三、四分,还是五、六分?按翰林的标准来说,七、八分算“知己”了吧?可,我奢望的是十成十,附带远近距离的要求,连同不受外界打扰的保密协定。
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没知己。有遗憾吗?其实未必。
所以我说:小伙伴。能玩就玩,不能玩,各自滚蛋。无所谓缘分深浅,无所谓情意牵绊。见你时,心生欢喜;不见时,各有天地。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也不指望成为谁的谁。不是小伙伴又是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心里的知己是啥样的?若有兴趣不如都来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