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躬耕南阳遇刘氏
据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记载:
“诸葛亮本瑯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
又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
“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又据桐寨铺《乡地名志》记载:
“诸葛庄位于桐寨铺西南三公里,在曲岗村北三百五十米处。原系诸葛亮在此置买的庄田,早已不存,现仅留遗址。”
在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民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诸葛武侯躬耕歌》的内容如下: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馀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浪荡嫖风与赌博,家也消磨,产也消磨。乞求邻家借升合,张也推托,李也推托,赤手空回泪如梭。妻也不乐,子也不乐,一家饥寒可奈何。冻也忍著,饿也忍著,亲朋看见无人作。你也改过,我也改过,沾体涂足甚快乐。吃也在我,穿也在我,不向旁人借升合,哪怕他张推托,李推托。 (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 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
以上史料说明,诸葛亮早年确如他自己所说:“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如没有后来刘备之类人登门二顾三顾茅庐,也许永无出头之日,趁手里有几两银子,何妨多搞几块田种种?或因战乱,流民抛荒,占荒田无需银子,盖几间田边茅庐即可。远田自己无法去种,租给入境流民之类人去种,做个南阳小地主,日子过得好些,岂不也算是识时务者?当地主总归是种田人的理想。诸葛亮以没文化的农民皆能听懂的,类似顺口溜的地方口语《躬耕歌》,教导、劝诫那些种田的、租田的,或许还有他自己——如何改正坏习、勤俭持家有方,小地主不是能坐收余利吗?
然而诸葛亮又有“每自比於管仲、乐毅”之好。诸葛亮既好为管仲,了解和管理农桑经济、安置流民和租户之类事,这是当好“管仲”最基本的实践训练。这就为他后来为官逐步升级,管理各级政府经济,打下坚实的基层实践经验基础。
我在《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文章中,论证了诸葛亮在刘备新野三顾茅庐后,没有立即跟在刘备身边。之后诸葛亮来到转屯驻扎樊城的刘备处,建议和帮助刘备征流民、组织军队(请回顾前文有关内容)。推论:刘备从新野转屯樊城在八月之前,由于刘表病重,诸葛亮此时回到刘备身边做事也就没有顾忌了,刘表在八月很快死去。
诸葛亮躬耕南阳多年,知道有众多跑到荆州避难的流民人口,躲在各处荒山野地自种、自采、自食,因而建议刘备征聚流民,把安置流民徒众、流民部曲化为己用;从中选择,拉起军队;刘备把总揽政务、军务的重任交给诸葛亮,使得“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黄陵庙记》的文字则证明了以上之事:“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对“相拉总师”的分解释义:
相。本义是察看、仔细看:“相,省视也。”——《说文》。辅佐、扶助:“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亲自观看:相媳妇。
拉。牵,引:“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刘禹锡《花下醉中联句》。拉拢,联络:拉帮结伙。
总。聚合,汇集:“总揽英雄。”——《三国志·诸葛亮传》。 统领,统管:“公受朝寄,总兵西下。”——《隋书·元谐传》。总揽 :总要(总揽政事);总务(总理各项事务);总揽(全面掌握;广为延揽)。全部、全面:总代理,总动员。为首的,担任较高级职务的,领头的:总制(总督),总河(总管治理河道事务的官员)。
师。军队:“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泛指军队:“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民众,徒众:“师,众也。”——《尔雅》。
相拉总师的训诂:辅助察看、选择、拉来民众,组织、管理军队。
相拉总师训诂的具体解释:诸葛亮帮助刘备整治流民徒众,从中察看和选择、组织军队,总揽军务。
不遇刘备或有可能成为小地主的诸葛亮,后来所写之《黄陵庙记》的首段:“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正是他这一段个人奋斗经历急遽变化历史过程的概括写照!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