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帖《肉逻辑》写的很好。反复看了三次。顺藤摸瓜,原来是我在无蕊兄《何肉董桥》里回复方源扯的线头。跳出去细想一下,那回复字面看没啥不妥,但摆在当时情形,确实有占了立场暗讽无蕊的嫌疑。其实真没有。那只是近年智力衰退习惯性发散带来的毛病,就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泛泛而论。只是方源的话引起共鸣,顺延发散一下,算是见风扯旗。
前天跟高隐谈到,阉割前的南方周末,经常有人写一些随意散乱的记录或散章,不但不是什么小说、记叙文,有时甚至连散文都算不上。因为人家根本不管什么“形散神不散”的文学理论,就是随意发散,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说是小品吧,动辄数千甚至万言,一篇文章占了整版也不少见。
个人比较偏爱,受其影响很大。觉得就应该打破那些概论、流派的概念,才是文章该有的样子、本来的精彩。不受标准制约,看着再散漫,应该还是有根隐秘的线在串着那些文字。十多年的影响,塑造了我容易发散的思维模式,往往就犯这种让人突兀的回复毛病。
回到《肉逻辑》。帖子没话说,精彩到位无懈可击。但如果发散一下,还是要为押沙龙和董桥辩解几句。
古人没有今天这样方便,典籍传播贮存很艰难的。历千年动乱战火,能够留存传世的能有几何?大多湮灭于时间长河。长期保存传世,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勒石铭文,把字刻在石头上。但工程太大,石匠们有更重要的活计,修长城、修宫殿、修皇陵、修府邸……总之,是不能够。
再加上文字语言并非一体,人人可以说话却不是人人能够识字,口口相传容易出现讹误、夹带私货,于是就起口齿。中华文化史,就是一场千年持续至今未熄的口水仗。我们这些外围仰慕分子也不例外,都是在口水中泡大,逐渐学会了互喷的技能。
又要发散到孟子的脾气。当时想写,贪玩放下了,现在头脑空空。押沙龙那个文章,属于扯了脾气的话头浇自己的块垒,老鼠拖铁锹大头在后面。孟子脾气如何,原本并不重要。为了文章逻辑自洽,“省略式引用”他人言论作为旁证,只要不歪曲颠倒,本是很正常的事儿。单揪住脾气大作文章,显得狭隘小气,好像议论了孟子的脾气有多么大不敬似的。这就是过度神话了,陷入信徒的偏执。再说,古人记事简约,受词汇量限制,脾气这些小事哪有实证可言?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要是据此添加演绎为,孔子大怒,恨声说到:始作俑者,断子绝孙!也能证明夫子脾气暴躁。然后,肯定又是一堆口水。
但,押沙龙文章的真正意思,是要考据孟子的脾气么?我看不是。董桥“省略式引用”
富贵如浮云,差不多也是这个性质。不是为了诬陷孔子言行不一,而是为了扯出话头,发表自己的一番高论。否则,他就掉进自己攻伐的对象群里去了。
我跟董桥无缘,包括大热的木心。不是他们不好,就是尝试几次不得其妙,只好自我放弃。所以那个回复,也是针对现象的发散,并非暗指无蕊。坛子辩论,抓住细节放弃大节,不辩观点只对人的时候太多,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对这种现象,怀有极高的警惕。
谈现象就不能举个例、举特例、截片段。时代的一粒灰如果只砸一个人,那粒灰肯定是彩票中心丢的,一般人接不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