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网搜了一下董桥信息,如下:
董桥(1942年-),原名董存爵,福建泉州晋江人,印尼华侨,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作家,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自2003年6月出任《壹传媒》董事,并任香港《苹果日报》社长。 百度网上评论他: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注意其中“雄深雅健“四个字,这种赞誉已经是”最惠国待遇”了。
董桥自称自己是文化遗少,这一点让我想起《围城》中的那个董斜川,也是遗少的派头,张口就是“不须上溯康乾世,回头同光已惘然”。董桥的书很多,翻阅之下给我的印象是他记性好,阅历丰富,掌故多,旁征博引,逸闻趣事信笔拈来,满纸全是人名,眼花缭乱。他结识的人太多了,他生在台湾,先后在英国伦敦和香港工作多年,交友很广,到了中年,确实,不谈“眼前日见少年多”,至少已真的是“耳畔频闻故人死”,《旧时月色》讲的都是逝去的故人。
木心曾经说过,大概意思是艺术品不算什么,艺术家才是最可珍贵的,他们满腹经纶,妙语如珠,言行背后内心里蕴藏着是一个华严世界。所谓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美丽的灵魂万里挑一。董桥笔下都是文艺界的人物,一个个渐渐走向衰老、死亡,然后正是以美丽的生命对抗生命的虚无,他们老去得又是那么优雅,给读者一个个凄美的背影,令人不胜唏嘘。《旧时月色》就是一部怀旧之作,董桥自己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当然他援引一首诗说的更好:”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
有很多人鄙薄董桥的文章,大都说开始一读感觉很惊艳,再读感觉一般,到后来就感觉腻歪。作家张佳玮将之比作西洋瓷器,洋人觉得有中国风味,国人看了感觉洛可可风格,见着别扭,董桥文章与之相仿佛。确实,董桥的文章太多太滥,也难怪,他是卖文为生的,就像公众号直播间需要不断更新,促使他写下太多文章,不免泥沙俱下,给人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感。所以读董桥的文章,常有一种感觉,才读两篇感觉妙不可言,十分惊艳,那才情直追知堂、黄裳,但再读更多,就感觉索然。品读董桥的文章就需要披沙拣金。有人还批评他文字雕琢过甚,不免矫情,这也没错,董桥文字也有这些毛病,但我相信,他一些精品文章,没有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和温润的品格,是写不出来的。
在我心目中,《往事并不如烟》是一个高峰,对照起来,我以为不论写什么文章,至少应该写出自己的爱憎、情感。梁实秋《雅舍》书中一篇文章,说某个老太太肉汤烧的好,传授秘诀是少放萝卜多放肉,梁实秋悟出道理,写文章也是一样,萝卜不能多放,我就感觉董桥萝卜多了点,没什么肉。董桥大量散文每篇都是800到一千字左右,大部分交代名人轶事,一篇文章真没多少笔墨留给自己。一本又一本的总不免让人感觉不过是流水账。董桥自己说“我的美术品味传统的要命,总觉得尺幅千里,动人之处在性灵,在襟怀,不带学养的丹青只是工艺品。”其实文章也是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