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期啊 于 2024-1-2 16:09 编辑
我一直很困惑,看小说我们到底看的是啥?
目的何在?
看小说的第一推动力在哪?
年少时上学也要偷偷看小说。
看动人的故事,看小说中个性的人物,看小说中展现的生活,看小说中构建的世界。
看作者的言辞是不是流畅动人,是不是粗粝或者学院派,是不是紧锣密鼓的金句频繁。
言辞本身就是承载,在还没有构建其他的时候就已经先声夺人。
差不多是这样。
在散仙废话的触动下,找了三个人的书来读。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王朔的纪年,庆山的彼岸花。
成年以后看小说,先要看看别人的评论文章,然后仔细看。经常是评论里的观点我一个也没对上,他们是如何得出如此宏论的?不得而知。
最近老了,突然明白还是自己说的话对自己来说靠谱。
黄金时代肯定是六零年代出生大学生的红玫瑰和白月光。我看来看去小说中看到一句话:黄金时代都用来搞破鞋了。感觉这是小说的文眼。黄金时代指的大约是二十几岁的年纪。
那是个年代感很强的小说,写的是知青时代。写人,人性,人群性。
彼时第一时间在台湾发表,一定也有文学形式上的跨越性。
戏谑流畅的语言,对我来说可以一看,但也可以不看。
看的意思就是想知道为啥有人那么推崇黄金时代。
忍不住想起隔壁的黄金时代,当初这个名字是啥意思?
看了王朔的纪年,历史框架成书。看了一会放下了。
历史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整那么长。谁是坏蛋,谁是怎么死的历史书上明明白白。
还看啥情节?
看语言吗?看幽默?那么厚的一本小说,单单是这些,也可以。
可是时代给了我们那么多眼花缭乱的东西,沉浸读书已经成为小众。
看庆山的彼岸花,一分钟上头,不肯放下至深夜。
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她的小说语言清丽,婉转,领悟性极强。
笔下疏离,克制,千转百回的寂寥和沉默刻骨的痛楚,缓缓呈现开来。
书中呈现出来的都市生活,人物形象,不动声色地茕茕独立,让人噤若寒蝉。
人物性格的非主流,女性情感人伦的新建构,层出不穷直抵人心的碎句俯拾皆是。
“这个世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虽然她小说的主题大多是爱情,但也承载了时代和地域特色。
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英雄情结,却是单纯的女性视角下的生活场景,是女性心理和生存伦理的时代重建。
主要是爱情,事业,生活。婚姻,家庭不是主要的价值承载,个体女性的游走和孤独成了庆山小说的主流。
在看《彼岸花》南生的故事时,曾经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刺痛感油然而生。
当年王朔写爱情,写时代,写年轻人的生存和挣扎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廉颇未老,读者趣味和选择不同罢了。
还有阅读方式的改变。
也许阅读的偏好,真的有女性化阅读,那么写作也有女性化写作。
这只是个分类,与性别无关。
也只是个阅读偏好。
就像川端康成,笔下总有一个少年的女子,总有雪国一样纯粹的场景一样。如果这种写作被当做女性化写作,那么真与性别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