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残月关山 于 2024-1-2 10:29 编辑
演绎历史
追寻历史真相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但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被固化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可勘误,无法改变,任何篡改和戏说都是不齿的。因此有“历史无法假设,没有如果”的说法。
但是,对于历史记载语焉不详的部分,后人是可以展开想象去推理演绎的。当然,这种演绎必须尽量接近当年的历史时空(自然、社会环境和文明发展水平),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特征等等。
例如跟随荆轲赴秦图穷匕见的秦舞阳,历史记载中寥寥数语,甚至荆轲被乱剑砍死后,对秦舞阳的结局就黑不提白不提了,当然史家的留白也没错。这样一来,作者展开想象,尤其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演绎,是适宜的,而且是令人佩服的。
史载秦舞阳杀人是十二岁,跟随荆轲赴死是十三岁。之所以选中这个岁数的他,当然一是因为小孩不易引起疑心,二是杀过人有勇力。若根据其贵族出身(祖父为燕国名将秦开)和十三年的人生经历,对性格做恰如其分的言行表现和心理描写,是十分精彩的。
[读书笔记,有缘者品。但愿知我,不求服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