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末技
一个笑话。民国时民生凋敝,一些落魄文人生活无着,有人说,实在不行还可以写诗来卖。
诗歌几乎是各民族文学的起源,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没有文字的民族也能有口耳相传的诗歌。现在有些沙漠民族仍利用口头流传的诗歌来记录找水的方法。西周时期,官方定期派人摇着木铎到民间采风,诗用来沟通民意,批评、颂扬和鼓舞(《诗经》)。此时的诗歌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诗歌的倩影。但到了当今,作为文学体裁四姐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老大,她衰老了,作用萎缩了,她的社会功能几乎只能从歌词里多见了。
现今诗成为很个人的文学小品。诗言志,多是情感宣泄。人们写诗多用来表达自我思想和感受而非警世立言。对于他人的诗,即使了解诗人的其人其事,其境其情,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其诗。有时诗人自己,时过境迁再读原诗,或有可能觉得蹊跷。
看看风靡一时的顾城、海子以及余秀华,诗人的诗没有对社会产生太大影响,但诗人做的惊世骇俗的事情,震动了社会。他们的拥趸赞美那些事情是诗人的极致,于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论,骚动不安。极致的诗人,是不是可以说是一方面超常而其他方面失常的人呢?
末技,主要是说诗的社会功能衰落。可能是以偏概全,但社会现象支持这个观点。
当然,文学,甚至文化,从来就没有对社会、对政治产生过文人想达到的影响。
[读书笔记,有缘者品。但愿知我,不求服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