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与团筛相关的~
查看: 2520|回复: 1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团筛相关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12-26 1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2-26 18:59 编辑

  踏入楼顶天台,入眼的是夕阳余晖,以及余晖中劳作的母亲:

  置于母亲身前的,是一面大的团筛。很有年代感的竹编器具里,六、七十个圆滚滚的豆豉球,挨挨挤挤、欢欢喜喜的。母亲有条不紊地拣出一个来,在反复揉捏搓圆之后又排回团筛里,尽可能列出便于晾晒的间隔距离……

  许是天气晴好的缘故,豆豉球已经呈半干状态,增加了揉捏的难度。年迈的母亲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比如,前臂、肘部配合运动,甚至加入肩部的侧倾压力,才能把晒干了的外表捏入内里,而把水分较多的内里翻转出来。

  晾晒过程中多次打散再揉捏成球的操作,是为了防止内芯晒不透而受潮霉变。稍有乡村生活经验的都知道,越翻晒往后揉捏难度越大,直至豆豉晒干到没法打散团球了的干硬球体为止。这就是农家传统的豆豉了,可以佐饭,也可以作为其他菜品的佐料,能提升鲜香感的。比如四川回锅肉。

  恍惚记得,前些日子先生曾说,好久没吃豆豉了。大概就是缘起了吧?啥时候煮的、啥时候发酵、啥时候开始晾晒,我统统都不知晓。而今入眼,已蔚然成景。是怎样的视觉效果呢?差不多算:分分钟暖了眼睛。

  走到母亲身边,站定了。伸手抠颗豆子,小小啃上一口,是童年的味道,再笑眯眯问:“这团筛哪里来的?这年月,还有团筛?”

  “我们家的啊。你忘记了?专门去乡下拿回来的。”手上的动作不停,母亲瞄了我一眼,语气轻轻淡淡的,实则有些责我忘本的意味。

  汗颜了一下。团筛本筛是真不记得了。一些久远的情节却又苏生到眼前:

  我的印象里,团筛和漏筛是配合运作的。母亲先用漏筛进行初步的筛漏分流,再用团筛进一步细分拣选。

  漏筛是跟团筛外形和工艺相似的竹编,只是篾条编插筛子的底部时,漏筛会根据需要留下大、小的筛孔,便于混杂物的分离。譬如,木槌砸过的豆荚壳、杆叶渣和豆子本是混在一起的,利用漏筛底部的孔洞进行筛漏——漏筛里不能从孔洞穿出残存的,是较大的豆荚壳、豆杆和叶渣,而穿过漏筛孔洞分流出来的,是豆子和杆、叶、壳的小残渣。

  到了漏筛结束工作环节,虽然豆子占比明显,但毕竟还是混杂物。就需要团筛上阵,也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到了——需双手抱持着团筛规律地、轻轻地、反复地摇摆。之后,不同物质的比重差异,导致豆子们乖乖沉到团筛底层,而其他残渣却渐渐浮集于上层的中央部分,如果豆荚壳没有裹挟其他豆粒儿,直接拣出来扔掉就好。

  反复多次抱持团筛摇摆、分拣操作之后,干干净净的豆粒,就圆溜溜、金灿灿呈现在眼前了。这动作、这过程,我们四川话,叫“团”——大概也是“团筛”的名字来源?

  独特的分流技术——“团”,说来简单,做起来,千难万难。反正我看了多年,就从来没学会过。而今想起来,母亲抱持团筛的摇摆动作,像极了某种舞蹈的质感,轻盈、矫健,充满生活的盎然。

  需要“团”的,当然不止豆子,属于母亲的道具和舞姿便总能见到。嗯,我说的是童年回忆,远离泥土、远离老屋之前的场景。

  站在夕阳下,是冬日的暖阳。久违的团筛又在眼前了。它承担的不是“团”的功能,而是“晾晒”功能。时光流转至今,就算有需要“团”的,大概母亲也“团”不动了吧?这门技艺到我……就算失传了。

  “晾晒”的功能,漏筛也能完成,大多时候,因筛孔的通气性,比团筛更占据优势。只针对豆豉而言,还是团筛最适合,因为在多次翻晒和反复揉捏过程中,会有失了水的豆粒脱离球体,正好被团筛接住了,再揉回豆豉球里,算颗粒归公吧?不至于损失。

  我童年时代所最欢喜的,是趁母亲不在的时候,将团筛里的漏网之“豆”偷捡了吃掉——不敢在豆豉球上抠,凹陷坑显露,罪证太确凿了。偶尔的偶尔,母亲赶巧看见了,拍开小手嗔一声“馋猫”,吓得一溜烟逃开去,好几天不敢再往团筛跟前凑。

  母亲那会儿不让吃,倒不是舍不得,而说是不配饭的话,太咸,容易气喘之类。小孩子馋得要命,哪里管这些?依旧趁大人转身之时频频“扫描”团筛,希冀哪一个豆豉球就脱几粒下来,隐匿在团筛和豆豉球的某个角落里……

  “啊哈!我要拍下来,拍照留存!”啃着豆粒跟母亲闲聊,没注意先生也到了楼顶,正坏笑着举了手机对准我和母亲。

  “干嘛?先等我摆个造型,把我拍美点儿哈。”放开正要抠下的豆粒,倚着团筛做个“V”的手势——据说很“二”的造型,我嘻嘻哈哈笑着配合。

  “啥造型?早拍下来了!”先生不无揶揄,调侃,“一个勤劳的母亲,一个好吃懒做的女儿——要的就这效果图!”

  我倒。能不能团结友爱点?

  正要跳脚跟先生理论,哪怕歪理也是理,强词夺理也是理啊。母亲就笑起来,替我打圆场,说:“没剩几个了。又不费啥力气。不用都把手弄脏了。”

  好吧,这老母亲,是嫡亲嫡亲的。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3-12-26 18:24 |只看该作者
@退休民工 ,我这个写得如何?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12-26 19: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东西我们乡下也有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12-26 19: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公公他会编这个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2-26 19: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看错了,以为是晒东西的簸箕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2-26 19: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吃倒是没见过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2-26 19:4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烟雨箬笠 于 2023-12-26 20:19 编辑

哈哈,这才是咱们成都正宗的豆豉哈(我叫的豆食呢),是家的味道。老妈放了辣椒面一起和揉的吗?俺外婆做的是黑色的呢。给我留一个三,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2-26 19: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3-12-26 22:00 编辑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23-12-26 19:13

我看错了,以为是晒东西的簸箕

簸箕是带开口形状的,类似撮箕。这是簸箩,所谓“筛”是要有孔的,金月半四肢不勤、筛箩不分。

    很奇怪,我在四川看到的豆豉都是做成球状的,而两湖两广做的豆豉则是一粒一粒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12-26 19:57 |只看该作者
烟雨箬笠 发表于 2023-12-26 19:48
哈哈,这才是咱们成都正宗的豆鼓哈(我叫的豆食呢),是家的味道。老妈放了辣椒面一起和揉的吗?俺外婆做的 ...

很多人都写或读成“豆鼓”,其实,应该是“豆豉”。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12-26 20:1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3-12-26 19:57
很多人都写或读成“豆鼓”,其实,应该是“豆豉”。

哈哈,谢谢!真不愧是干警务工作的,这么仔细。俺又写错字了呢,问好柳警!向警察同志敬礼~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12-26 20: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3-12-26 19:57
很多人都写或读成“豆鼓”,其实,应该是“豆豉”。

改了。知错就改。哈哈!谢谢啦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12-26 20:46 |只看该作者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23-12-26 19:12
这东西我们乡下也有

现在还有的比较少了吧?我感觉很多手工做的,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12-26 20:46 |只看该作者
没见过这个,做干酱吗,为什么团这么大,小一点不是好晒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12-26 20:46 |只看该作者

上一辈心灵手巧肯学肯干的居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12-26 20:48 |只看该作者
宽兮绰兮 发表于 2023-12-26 20:46
没见过这个,做干酱吗,为什么团这么大,小一点不是好晒

可以再小一点的。大概是一个团筛装不下,才弄这么大的。晒掉水分会缩小个头。。。。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12-26 20:50 |只看该作者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23-12-26 19:13

我看错了,以为是晒东西的簸箕

忘了,是不是团筛的别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12-26 20:52 |只看该作者

你吃过老干妈没?跟那个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不加香油,干香一点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12-26 20:52 |只看该作者
烟雨箬笠 发表于 2023-12-26 19:48
哈哈,这才是咱们成都正宗的豆豉哈(我叫的豆食呢),是家的味道。老妈放了辣椒面一起和揉的吗?俺外婆做的 ...

箬箬是四川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12-26 20:54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2-26 20:48
可以再小一点的。大概是一个团筛装不下,才弄这么大的。晒掉水分会缩小个头。。。。

吃的时候再敲醉?干酱怎么吃。我们这豆子煮熟发酵晒干,放上西瓜瓤,盐再发酵就是豆豉酱。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12-26 20:54 |只看该作者
烟雨箬笠 发表于 2023-12-26 19:48
哈哈,这才是咱们成都正宗的豆豉哈(我叫的豆食呢),是家的味道。老妈放了辣椒面一起和揉的吗?俺外婆做的 ...

晒干了,颜色会深些。可能就显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3-12-26 20:56 |只看该作者
宽兮绰兮 发表于 2023-12-26 20:54
吃的时候再敲醉?干酱怎么吃。我们这豆子煮熟发酵晒干,放上西瓜瓤,盐再发酵就是豆豉酱。

是的。吃的时候掰开就行了。或者掰碎了,细细碎碎的,当佐料炒在菜里。。。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12-26 20:59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3-12-26 19:56
簸箕是带开口形状的,类似撮箕。这是簸箩,所谓“筛”是要有孔的。

    很奇怪,我在四川看 ...

你看过抬筛没有?筛孔更大。。。粗筛第一轮的。通常两个人配合,各抬一头那种,实在找不到人,就一头绑吊在树上,另一头单人操作。。。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3-12-26 21:26 |只看该作者
这字。。。写得温情脉脉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12-26 21: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团子上面少的豆子,是被大蓉儿,抠出来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3-12-26 21:3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豆豉是这么做出来的呀!
这篇写的惊艳!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3-12-26 21:40 |只看该作者

我还以为是腌制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3-12-26 22: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们老家选黄豆,是用桌子面骨碌…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听懂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3-12-27 08:56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12-26 22:19
我们老家选黄豆,是用桌子面骨碌…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听懂

真没听懂。嘛意思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3-12-27 08:56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12-26 21:40
我还以为是腌制出来的…

南北文化差异,所以需要相互交流、融合~~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3-12-27 08:57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12-26 21:38
豆豉是这么做出来的呀!
这篇写的惊艳!

其实我一直都这么惊艳的。是在杂谈这块,嬉顽多了,才油滑了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