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山峰 于 2023-11-23 12:57 编辑
品读红楼话人生(五)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说起
有人说,一部《红楼梦》就是贯穿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而来。本人觉得不是很全面。《红楼梦》这部书是作者对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在书中倾注了他自己的满腔热血,所以里面不光是对爱情,(当然这里有他要向世人诉说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而对人生的其它认识也彰显得十分明确。
要说曹雪芹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塑造可谓贯穿了他的前八十回。贾府各个人物的亮相都是从她进贾府开始的。林黛玉这个人物在第五回,作者对主要人物的点评中却没有单独说她,也包括薛宝钗。写到这两个人的时候都牵扯到了另一个人。但是这两个人却成了这部书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这个人物在红学家中也是有争议的。对她的为人处世也是各有褒贬。她的美丽肯定是绝色的,这从书中好多人的见了她而表述的言词上就能体察一二。先是王熙凤这样的美人见了都“不由自主”地夸赞,再是贾宝玉见了神魂颠倒。如果说凤姐有讨贾母喜欢之嫌,宝玉有喜爱少女之痴。而在书中第六十五回中,一个下人在对尤二姐说起她和宝钗时就足见其美之所在了。这个下人说:我们见了这两个人就不敢出气了。因为林黛玉在他们眼中是“多病西施”,这就是说虽然多病,却掩不了“西施”般的美貌。这是说她的外貌。至于她的性格,好象是性情乖僻,多猜忌,舌尖牙利。也就是世人说的“小心眼”。至于这样的性格是自己的身世造成也好,是天生的小性导致多疑也罢,反正是有点让人不能亲近。但林黛玉确是个才女。这从书中对她呤诗作赋上的描写就能看得出来。她这样一个很小就失去父母的女孩子,在家中必竟是所学有限的;而更多文化知识好象是通过自学而来的。书中说她屋子里有好多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通过自学她尚且这样,说明她是十分聪明不过的一个人。曹雪芹对她的描写用细致入微来形容是最好不过的。无论是外貌描述,还是心理探寻都是刻意而为之。所以她在这部书中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曹雪芹把她的性格用无数的大大小小的事透析得活灵活现。为此才有了一个“永不消失的林黛玉”活在了后人的心中。这里对她的外貌和性格不想过多妄说,只想说说爱情观这一问题。
人们说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这话一点都不假,因为爱情这个东西,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别的也许会从这人间消失或被历史的长河所遗忘;而唯独爱情这个东西不会被抛弃和遗忘;反而是常有常新,永远不会褪色。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我看也就是作者本人对爱情观的一种宣泄。在书中第二十八回中有一段贾宝玉唱的典子,就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相思相恋的最好说明。一句“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把他对黛玉的无限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大概这就是所说的诗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了吧。“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要有多大的相思才能如此啊!一曲《枉凝眉》又把他们之间面对纯爱情的的无奈说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曲《终身误》又把他们的爱情悲剧说得清清楚楚……可能这就是作者的人生在爱情方面的真实写照。那么曹雪芹对未能得到的爱遗憾有多重,对最终没有和心上人走到一起的悲哀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爱情”这个词,在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百度上是这样说的——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本人倒是更认同百度上对爱情的说法。有了这个说法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林黛玉为什么痴心到死,贾宝玉为什么最终要选择了出家。
要说薛宝钗的相貌和人品性格,不论是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还是现如今文明到了一定的程度,她在这两个方面,在众人眼里都是无可挑剔的。而贾宝玉为什么最终还是念念不忘林黛玉呢?其实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和神密之处。有时候爱情就是一种不能言传,而只能意会的神密东西。这就是在世人眼里两个相貌极不般配的人却走到了一起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这部书在青年男女爱情的问题上吸引人的所在。也就是不论一个人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爱情道路,但是绝大多数人是都在渴望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爱情境界的。
有人可能对本人这种说法抱有极大的否定态度,说人世中多少没有这种情感的两个人也不是生活的十分美满吗?诚然这样的事实比比皆是,我要说这只是表现在物质上的东西,而表现在精神上的是人们不能知道罢了。为什么有同床异梦一说,为什么又有貌合神离一说?许多生活在一起的人心里真爱的却不是对方。只是出于对生活的无耐罢了。有的是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是出于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有的是出于对权势的向往和攀折等等。那种在心灵深处能撞击出火花的婚姻在人世间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像一个人一辈子总在想着另一个人的情况是大有人在的;一个人在没有任何条件下都甘心为另一个人无私地做出牺牲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这是什么力量在起着这样神奇的作用?我要说——这就是人世间伟大而美好的爱情!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描写宝黛,就是他心中有这样一个情结始终不能释怀。这也是支撑他发奋(愤)写成《红楼梦》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宝黛的爱情几百年来被后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哪种天然的,没有被世俗所污染,没有要从对方的身上获得某种利益,而是想“携子之手,与之偕老”。这才是人间爱情的最高境界。像类似卡尔。马克思和燕妮这两个人的爱情就达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了——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等这些美好的词汇用在他们身上就显得是那么恰如其分。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爱情的人实在不多,能因为有了爱情而走到一起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其原因之多,不能一一细述。而现实生活中对爱情大多数都是退而求其次,——也就是说大都先择了向现实生活投降,把心中的真挚情感隐藏了起来,和一个自己不是真心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所以人世间就有了大量歌颂美好爱情的东西喷涌而出——诗歌,小说,音乐,戏剧等。像陆游的《钗头凤》就是陆游对爱情不能实现的激愤呐喊与无可奈何的心声;而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曹雪芹所写的《红豆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李清照写出来的相思读起来是一杯略带苦涩的清茶,那么《红豆曲》就是陈酿了多年后打开的老酒,品起来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把相思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表达得恰到了好处。正是大多数人没有得到,而又想得到,才使对美好爱情寄予了这些上面来倾述出来。外国有类似罗迷欧与朱丽叶;中国有类似梁山伯祝英台。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人们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最好例证。而有人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所谓爱情也归到爱情一说,本人颇有不同意见。尽管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写了这两个人是什么“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什么的。但只要看看他们相爱的史实就可以得知,这只是诗人美好的想象罢了。唐明皇绝对是为了美色;像杨贵妃这种弃了前夫又和另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就是相爱了也是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有不尽的享受而已。他们之间是谈不上什么真正美好爱情的。还有说顺治皇帝是因为董萼妃出家的事,可能也有人认为这是属于美好之类。本人认为董萼妃之所以年青早亡,倒是这个皇帝一厢情愿的所谓爱情酿成的。董萼妃原是个有夫之人,是这个皇帝见人家长得貌美如花,就强行霸占了过来。逼得人家是妻离子散。这种一厢情愿的所谓爱,就更不能当到美好爱情之例了,因为爱情最其马的标准是两个人自愿,而非一个人强行以权势而为之。像被人们津道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更不能归到美好爱情之上。——除非爱情这个词有另一种阐释!
以上说了这么多还是要说说宝黛的爱情。宝黛爱情在这部书中被完美地体现,当然主要归功于曹雪芹老先生,因为他在一开始就把这个人生的悲剧定了型。而他究竟要怎样写却没有留给后人,这是最大的遗憾。而续者是很好地秉承了他的愿望。这从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有了完美的表述。从而把这部书再一次推向了高潮。情节的安排是哪样的既合情合理又扣人心弦。当你读到黛玉焚稿时不得不为她的一片痴情付之东流而悲哀和叹息——甚至于落泪;对有情人最终没能成为眷属而伤怀叹息。读到此真让人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你想一个人刻骨铭心爱的人,却在另一个地方洞房花烛,自己却要孤零零地面对淡月星空,这是怎样的天壤之别。此时心不碎何时心才碎?对于林黛玉这种人生性格,她要选一个钟情于自己的人为最身伴侣是非常明智的,她这种性格也只有深爱她的人才能不因为她的乖张而厌弃她;而别的人就不会对她这种性格有更好的忍耐了。
现在对爱情这个问题好象越来越“实际”了,大有物质要完全吞噬精神的势头。诚然爱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如果爱情被完全依附在物质上,那么爱情也就被扭曲了。因为人必竟是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所在。当然人类是先物质而后精神的,但有时候精神转化为物质也是确实存在的;而一个人的人生岁月不仅仅是青春,老来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阶段。
我要说:你可能得到了洋房轿车美食,也许就不可能得到“执子之物,与之偕老”的温馨;你可能得到了金钱和权势,也许就不可能得到心中不时漾起的,犹如春风吹拂大地时的欣喜;如果你只是为了青春的外表华丽,就可能失去老来的幸福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