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期啊 于 2023-11-13 19:42 编辑
仔细搜索了记忆,还百度了民国。
民国从1912-1949。念念不忘现代文学三十年,原来也就是民国文学三十年。
年少读书,对这本钱理群的文学断代史尤其喜欢。
那是个珠玉满目的年代。在极端克己的文化教育下的灵魂一经放逐就极端向往新世界。
最近刷视频刷到蒋家第四代人蒋友柏在凤凰专访中谈到,年轻人要质疑,那么他们必须老老实实规矩读书学习,然后才有质疑的资本。
现代文学三十年的那些优秀的灵魂,他们质疑当下,一定有过足够的资本,因为他们读书学习,行万里路再学习,学贯中西。
民国的感官印象,是影视中的旧旗袍,是有着光晕的老唱片,是谦谦君子清澈如玉。是吱吱呀呀的有轨电车,是贫病交加的无依生活,是炮火连天的生死无着……
现代文学三十年,只记得曾经将茅盾的书全部读一遍。他文风流畅清雅。但往往最在意的反而毫无印象。
映像深的,反而是冯至的那句,至情的人,至情的诗。大约是鲁迅的伤逝里,咳血的肺炎,凄寒的冬天和劳燕分飞的爱情。
是萧军萧红的毫不遮掩,毫无挂碍的爱,和猝不及防无法处理的一地狗血。是萧红难产而去的那个寒冷的冬天,香港的那艘斑驳的旧轮船。是端木蕻良的眼泪和手足无措的软弱文人模样。
也还有偏安一隅的西南联大的那首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是如今在西南大地,可以触摸到的战争痕迹,是可见可感的战争移民后代对故乡的向往和不向往。
是红军草鞋,少年国殇,妇孺之难,抗战与内战,分别与永诀,失败与牺牲。
民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些无法拥有和平的国人,那些上下求索的先辈,那些为后代一心谋取新世界的勇士,无法相遇,但总能在文字和光影中再现。
真实,或者不真实,是零星和碎片的连缀成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