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10-30 22:25 编辑
看了可爱的知音同学敏锐捕捉社会舆情的帖子《学校少整这些花里胡哨的》,说几句吧。
据信,苏州某小学举办了一场模拟亚运会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亚洲各国的风情与文化”。结果遭3万条评论网暴。
事情大不大?全看你咋理解。
小学搞个活动,过家家、尿泥巴玩儿的事儿,能有啥大不了的?值得3万评论去喷吗?
从挑毛病的视角,这事儿多少有独出心裁之嫌,也是真的。又整那么大规模,“劳民伤财”的,确有值得校方再斟酌之处。例如,该创意结合每年一度的校运会开幕式环节,既省时省力,又新颖别致,还能达到同样目的。爱挑刺的网民给3万点赞,亦备不住。
但——是,即使真有可商榷之处,3万网暴也过了。凸显的不止是网络修为,更要紧的是,思想的“宽度”。
个体也好,民族也罢,最能体现精神文明的,不是习惯于排队,不是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是垃圾装进自己口袋,也不是不打探他人隐私,更不是不随地吐痰、不骂人,而是宽容精神,或称包容文化。
与所谓的发达国家相比,国人在包容度这事儿上,正面品性(主要源于传统文化)和负面表现(源于现实压力与浮躁)同样突出。(此处省略一万字)
说到中小学该举办什么样的活动,这事儿金豌豆更有发言权,权当公某给她竖个靶子吧。
以愚见,中学最好的“戏码”莫过于模拟法庭。
不限于普及法律常识、加强法治观念这类直奔主题目的,不可小看强化现实社会必须具备的规矩意识。包括但不限于:说话有条理,观点有理据,服从“真理”,愿赌服输,诚实认错,担当责任,甚至也包括礼貌回应,在恰当时机说话,不可随意插话,等等。
至于小学,唱歌跳舞,排演小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可多说,估计要被某豆鄙视)
而公某更赞同的是,中小学举办活动,理应鼓励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尽量少些条条框框。即使某些个“奇葩”创意有这样或那样的小瑕疵,只要不是有违身心健康的,轻易不要否定。
毕竟,说到底,学校活动的意义绝非限于上面提到的目的、意义这类功利性的东东,未成年人的体验和未来的美好记忆,更是弥足珍贵!
就说到这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