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天去企业现场不认识新型气瓶帽开始,我就意识到我这10年江湖白混了。
传统的气瓶帽就是一个杯状的罩,扣在气瓶嘴上,可是那天看见的确是带窟窿眼儿的,我说你们这个气瓶没有帽,企业说人厂家说的这就是气瓶帽,我也没敢犟,回来上百度一查,果然有带窟窿眼儿的,叫什么“热塑性气瓶帽”,这玩楞谁发明出来的也不通知我一声,搞得我出去丢脸。
丢脸的还不止这一件事,昨天带着工具又去了一趟昌平,是因为上次去的时候有几个地方没看清楚。每次都是这样,看的时候觉得明白了记住了,回来一想啥样儿来滴?看看照片正好没有拍到那里,打电话问现场的人,人家也说不清楚,那里明明有个建筑物,我还以为是空地。这都是经验惹的祸,毕竟已经做这个行业11年了,大大小小的各色的企业都看个遍了,但是每次都会犯上次没犯过的错误,按下葫芦升起了瓢,经验这个东西---害人。
经验不可靠,就像前天看的那个氢气站,我到现场一看就知道哪里不对,应该怎么整改,吧啦吧啦说了一通,回来找依据的时候发现,如果企业咬文嚼字细扣规范的话,他们可以少建一道墙(省点钱),但是如果不细琢磨的话,照我说的改也没问题,起码应急局的会同意,因为应急局的也是按惯例去检查,而不是按规范掰扯。
之前也碰到过企业的人懂规范的,我们提出的隐患死活不整改,因为规范有时候也不是那么严谨,也有模棱两可的时候,后来还是我妥协签字了。有时候为了稳妥,确实是让企业过度整改了,就像给病人开药一样,明明100块钱能治好,但花1000块钱好的更快。
我只是年龄上看起来像个专家,说十年江湖一坛醋好像还抬举我的,应该说十年江湖一团浆糊。
不管咋样,这一团浆糊还是要写出来,编出来报告,就像福岛核废水的报告一样----结论是: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