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破皮包子事件最能显露人心。佛家讲“平等心”,转引无蕊所引《维摩诘经》,强调[等心]与[相无所分别],云: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佛家之平等心是出世的,特别强调“布施”。法家入世,大讲功利,有功于人,则可受人等价值回报。《吕氏春秋》曰: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儒家也入世济世,却不像法家那种人与人之间等价交换利益,而是以“道义”安天下,天下皆安好,自己自然禄在其中矣。所以孟子说: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
这是三种不同的心法,并且在各自的心法里各臻其最高境界,维摩诘所说经的境界已经是菩萨品,子路已经是孔门大贤,尧舜更是圣人。
2,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人人皆尧舜,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不同时段的世间总是有非常多的人不能成佛也不是尧舜,终其一生仅仅是个普通人。普通人该怎么做?
算计。
“算计”:用孟子的说法就是“从权”,权衡再三;用康德的说法就是“选言律令”,在义和利之间作出理性选择。
表现之一为:好后悔。明明自己在行善,忽然后悔“不值得”。视频主播和李白鹅都是这样的。李白鹅的论坛行为更是经常180°拐弯。不管嘴上说得如何斩钉截铁,行为好后悔。就像视频主播和李白鹅斩钉截铁地说“有些人不值得同情”“不要把善良送给不值得的人”,听起来斩钉截铁,实际上是好后悔,好后悔的人心不定,一会儿狗脸,一会儿猫脸。
第二种表现是:怨天尤人。自己后悔付出那么多,而受益人不懂感恩,因此迁怒到别人。实际上呢,算计是自己算计的,本应该后果自负;选择是自己选择的,本应该责任自负。本该自负其责,却一股脑儿推给别人,把自己撇清在一旁。这种事情在论坛上常见,两方起争执,错误全都推給别人。
第三种就是自矜其德,自己行善于人,然后一心一意记住自己的善,甚至指望别人“感恩”。一旦不感恩,一旦感恩太薄,一旦感恩太晚,则冤冤相报,怨怨相仇。
还有一种“硁硁然小仁哉”,言必信,行必果。看起来很有章法,其实仍是算计。
可以用一个更笼统的词描述上述四种心态,曰:“用心躁也”。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四十之前,尚不能免于躁动。
阅历加增,修养加高,言寡尤,行寡悔,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然后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遇事能缓一缓,论事知“毋必”“毋意”,庶几静矣。
用心静,始能委曲周全。能委曲周全,然后始可入道也。
3,
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孟子四十岁之前做事做人也不会人人满意事事如意。可知,人行于世上,用心躁也的时间长于宁静致远的时候,错事憾事恨事会多于得意事,因此,用功于修心,用心于明白通达,将是不间断的事情。
这个事情我不知店家是怎么做的,也没有评论过店家的对错。如果我是店家,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才能比较圆满一些呢?
我店里供某人一个包子免费吃一年之久,这个人还很挑剔,以至于包子甩打店员。此时,我不会嫌这人不知感恩,相反会反过头来提高服务水平:一个不花钱吃包子的人都給店里发牢骚,那么花钱的顾客恐怕会加倍不满。哪些地方令人不满意?一一列举出来,敬请人家赏光免费吃包子,费心发牢骚。当免费吃包子的人牢骚越发越少,那么花钱吃包子的人会越来越多,生意兴隆,恐怕会连锁店开出几条街。
有人或许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吧,这种事情我三十岁时就得心应手。但是这个帖子里不举自己的事例,那会以自夸谝人,减弱说服力。举例不如不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