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3-6-27 19:51 编辑
第一章 贫贱骄人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
上面这句话,出自洪范九畴之建用皇极,意思是: (上帝对天子说):你要随时想到这样一点:在贵族之下的庶民之中,也有杰出的领导者,也有有本事的人,也有有自己的信仰的人。
有人以为:只有在乱世或者改朝换代的时代,底层人才可能有实现阶级跃升的机会。笔者以为:古代统治者苦心积虑,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一家人的世代统治。普通底层要想一跃成功,那当然极难。然而,庶民比较于贵族,并非只有劣势;在某些方面,他们更有优势。贵族的生活得好,所以惜命。贵族肩负着维持家族长久存在的使命,在豪赌之中不敢也不能(即使家长同意,也会遭到家族中其它人的阻挠。)以整个家族的毁灭为筹码。贵族享有更多的财富,而更多的财富让人更容易坠入享乐而不是学习进取之中。贵族更加在乎传统礼仪和习俗。所有这些,都成为庶民的相对优势。
在春秋时期,知识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底层庶民确实素质相对较低。管仲提出士农商的划分,并且因此让齐国霸于天下。这让其它国家效仿齐国,也进行这种划分。四民之中的士,是从农民之中选拔出来的。选拔的标准,是某种特别的技能。什么特别的技能呢?齐桓公对选拔者说:
“在你属下有没有好学的人、慈孝的人、特别聪明的人?如果有,必须向我上报。有而不上报,有刑罚等着你!” “在你属下有没有身体特别强健、武力特别出众的人?如果有,必须向我上报。有而不上报,有刑罚等着你!”
这只是齐桓公的标准。后来的列国君主又增加了其它的标准。这些标准总结起来,就是今天所谓诸子百家。被选拔出来之后,士不再上交赋税。这一点尤其重要:这让他们拥有了普通农民所没有的一小笔财富,足以让家中的某人可以不劳动而生存。这种身份,大致相当于自由民或者平民。士原本就是因为劳动之外的技能而晋级,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不断地学习、练习自己的技能,成为各种专业的学者。管仲的改革在春秋一世纪。到战国时候,士这个阶层已经世代进行专业学习达两百年。在此期间的列国上层贵族,忙于政治、军事斗争,其学术水平已经不如士。特别是,士来自底层,敢于舍弃一切。这里说的一切,并不止于生命。这一章的记载之中,读者可以看到这个阶层的发展进程和最终高度。还在春秋后期,列国为了强大,于选拔本国的士之外,大量吸纳外国的士,并予以丰厚的酬劳。至战国时期,列国为了吸纳人才(士)各出奇招,这反过来让士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君主想要用士为自己出力,但是又担心士抢占自己的地位。于是,士当中又有人想出了只让士出力,却不让士掌权的办法,那就是古代所谓黄、老、刑名,现代所谓法家。战国时期的士大多不得好死,其结果只是让秦获得成功。当时的士,对于权术、计谋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他们愿意为别人想办法来对付自己吗?愿意做这样的大冤种吗?仿佛程序的原作者于代码中留下BUG,法家为秦国的体制留有命门。程序运行很快就出问题,让秦朝风雨飘摇。此时的士已经被杀得所剩不多,却仍然是社会上学术水平最高的人(如果没有张良、韩信、陈平之类的士,仅靠萧何、曹参、樊哙之类老部下,刘邦不可能成功)。项羽不愿意重用这些士,刘邦则以为:眼下先用,等我成功后以后再来对付他们。刘邦成功后杀了功臣,但是刘家皇帝发现自己还是需要能人为自己做事。在这种情况下,学术之中演变出一种学者与统治者共存的学术,那就是儒。
儒的定义是: 道以得民。 这第一个字代表学者,第三、四字则代表统治者。这四字反映出中国特色的学术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学术为政治服务,而政治则依赖于学术。这一关系的前半部分暗含这样的意思:不能为政治服务的学术就不是学术。这一关系的后半部分则暗含这样的意思:不采用儒术的政权就不能成立,或者说不能长久。如此一来,士与统治者之间最终达成了妥协,这种妥协关系一直维持到近代。从此以后,士演变成儒生,而那些不能为政治服务的士,则渐渐转变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阶层,完全不能与儒生相提并论。
有一件事,让人觉得特别奇怪:中国的读书人开口闭口总是提忠君爱国,然而,历朝历代的汉奸总是出自读书人。对此,汉奸以为:
什么忠君爱国?我是忠君爱国他爸!忠君爱国这个词都是我想出来的。我能让我发明出来的东西来管我?这个词是用来对付韭菜的,不是我。我是韭菜吗?我是种韭菜的人。如果不是我种出韭菜,他们连收割的对象都没有。
儒生于内心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被统治者,而是认为自己与统治者之间是各取所需的对等关系。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中就有人以为:
我们这些人研究的就是如何统治人,其他人(比如兵、匪)我可能招惹不起,要说统治者,从来就是我的客户,并且只有我这个唯一的供货商,我能惯着他吗?他给不起钱,我可以找别的买主。什么汉奸?那是买主手头没货了,就恨供货商。他越是恨,越说明他离不开我。
《儿女英雄传》中的一个细节说明了这种关系:即使满人的文章天下第一,那也不能成为状元。因为状元只能是汉人。同样的道理:虽然最终的决策权在慈禧,但是出谋划策的军机处,却是汉族读书人占多数。这说明:满人入关之后,与汉族的读书人之间续签了上述的妥协协议。
对于这种以才华挟持天下的人,人们就拿它没办法了吗?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人痛恨儒生这种挟持行径,其中统治者的恨尤其最深。然而,每一次对儒生的处理,都造成文明的倒退,科技的倒退,文化的断层。能有什么办法呢?对统治者而言,只能是甄别和重用人才;对韭菜而言,从来就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好生读书,争取成为儒生。
为什么说忠君爱国是士想出来的呢?且看下一章:孝治天下。
本文写法: 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是诗经六义的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