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啊哩哩啊 于 2023-5-19 16:20 编辑
【原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读完这句,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就看那个“色”字不顺眼。“色”是怎么和“举“勾搭上的?语感,语境都很别扭。遇字不决查字典呗。特别要查查传抄古文字,汉代以后历代传抄的先秦文字,经常出错,这帮抄书的职业技能有时会打折扣,不能全信。 色
雉
看这两个字,不仔细看就会以为差不多。抄错了是很有可能的。
那么,“色斯举矣“很有可能是“雉斯举矣”。“雉斯举矣,翔而后集”,读起来就通顺了。举,飞也,野鸡飞起来了,盘旋一阵又集在一起了。“雉斯举矣,翔而后集”,这类句子,在《诗经》里也能看到:“鹿斯之奔,维足伎伎”。
还有那个嗅字也很可疑。段教授用力过猛,把三嗅=三䠐qù=三瞁Xù,弄成了嗅有千千结;临窗倒挺老实,三嗅嘛,闻三次也。但是有没想过,这是不是又是个错别字呢?嗅同臭,而有个字与臭相近,狊。 臭 狊 这两个字那么相似,稍不注意就混为一谈了。果然,还是个抄错的错别字。而狊,有振翅的意思。三臭=三狊=振翅三次。
所以,整句的意思是:野鸡飞起来了,盘旋一阵又集在一起了。孔子说:”山梁上那些母野鸡啊,适时而飞,应时而栖,很会把握时机啊”。听到这番话,子路领悟了孔子的话意,对那些野鸡心生敬佩,拱手施礼。那些野鸡也三振翅膀,似乎在回礼,然后就高飞远走了。
到这里,还有些疑问:为什么孔子说雌雉,为什么没提雄雉呢?
首先,雌野鸡善飞,雄野鸡不善飞,扑棱几下翅膀就会掉地上跑起来。野鸡成群,是一夫多妻制,一只雄野鸡带一群雌野鸡。所以,山梁上看到飞起来的野鸡,就是雌野鸡,雄野鸡在草丛里扑棱,看不到。此外还有一层,《诗经。匏有苦叶》里有句:“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母野鸡觅食在草丛里,除了受到惊吓,飞起来是求偶或寻偶,在此句里暗喻的是寻找配偶,或说是寻找归附。琢磨这句话,里面暗含的意思就是:君子要懂得适时而动,选择可归附的君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子路的拱手作揖,是懂礼的表现,而那群知道适时而动的雌雉,似乎也懂礼。三狊而作,暗合周朝的三揖三让的相见礼仪。
临窗兄,是不是不用夫子三闻野鸡汤了?段教授,是不是不用拽夫子上尼丘了?我是不是该喊醉笑兄把锅碗瓢盆收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