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正的高手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 没有对手的高手是孤独的。比如擅长用计的诸葛亮,周瑜去世后一直都很孤独。虽然周瑜之后又出了个陆逊,但毕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难以找到又爱又恨、惺惺相惜的复杂感觉。 如果按照原著《三国演义》的描绘,小肚鸡肠、性格急躁的周瑜显然不是诸葛亮的真正对手。 和诸葛亮完全匹配的理想对手,应该具有下列特质:头脑聪慧,胸襟开阔,熟知兵法,诡计多端,容人容事,不急不躁。 很显然,司马懿符合上述标准,他也就成了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头号对手。 既然是棋逢对手,司马懿玩得很尽兴,不时给诸葛亮抹点眼药、使点绊子、耍点小坏,力求在计谋上拔得头筹。 利用诸葛亮回川未归的空档,司马懿让偏将郑文向蜀国大将魏延诈降。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把假戏演真,司马懿甚至派秦朗前去叫板,被郑文斩落马下。 如此这般,魏延彻底相信了郑文,并从郑文口中得知司马懿不在陇西大营,而是驻守在北原,身边只有五千兵马。 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立功心切的魏延当然不会放过,甚至不惜违抗诸葛亮不准擅自出兵的军令,带着两万铁骑直奔北原而去。 眼看魏延进入事先预设的包围圈,司马懿料定诸葛亮没有赶回来,于是命令全军迎敌。 司马懿的判断再次失误。诸葛亮不仅回到了战场,还及时派王平救援魏延。 此役,蜀军反败为胜,以六千兵马的代价斩杀了魏国的近万名将士。 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司马懿的头脑彻底清醒,决定退守陇中大营,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不再与蜀军进行面对面的交锋。 远道而来的蜀军受粮草供给的影响,自然不打不起持久战,于是天天派人到司马懿营前叫骂,试图激怒司马懿,继而开城迎敌。 那可是真骂啊,什么难听骂什么,司马懿的八辈祖宗被骂了好几个来回。 司马懿真是能忍,充耳不闻,毫不生气,任你如何辱骂,既不接茬,也不应战,愿咋咋的。 诸葛亮使出了更狠的招数,派杨仪送去战书的同时,还把一件女人衣服当作礼物送给司马懿,以此辱骂司马懿像个优柔寡断的女人。 诸葛亮这招够损够阴,甚至有些下三滥的色彩,但司马懿一点也不生气,甚至当众穿在身上,还让杨仪转达对诸葛亮的谢意,并邀请专程前来羞辱自己的杨仪喝上几杯。 司马懿的隐忍功底,实在让人拍手叫绝。 国人历来讲究隐忍。其中最精辟的论述,莫过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翻译成老百姓常讲的土话,则是“悠着点,别嘚瑟”,或者“是龙你盘着,是虎你卧着”,抑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忍从来都是智慧的重要象征。《孟子·告子下》里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几乎人人皆知,其中的“苦其心志”,就是考验一个人的隐忍和坚韧,这也是多年来衡量一个中国人是否成熟的最基础条件。 必须澄清,“隐忍”并非一个贬义词,不是提倡做缩头乌龟,更不是说要毫无底线的一味委曲求全,而是提倡为了自己心中的远大目标,将真实能力全部或部分隐藏起来,尽可能低调做人、默默用劲,等到时机成熟,再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这是“中国式智慧”,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有人甚至将其上升为“隐忍力”,将其视为职场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把“隐忍力”高低当做衡量一个人情商的重要维度, 事实上,纵览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那些成大事者,大多经历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最终通过隐忍和努力获得成功。这当中,司马懿绝对是个代表人物。 面对诸葛亮的侮辱,隐忍功夫超强的司马懿不当回事,他的部将们却深感羞辱。 主军受辱,三军蒙羞。司马懿的部下们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恶气,极力要求开城迎敌,用刀枪剑戟回应诸葛亮的藐视和羞辱。 司马懿不为所动,甚至跪求众将回营,声称坚守不出就是求胜之道,唯有如此,才能置诸葛亮于死地。 隐忍的司马懿不是瞎忍,他看准了蜀军粮草供给困难的死穴,决定用时间拖垮诸葛亮。 司马懿的能忍隐忍坚忍,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2011年8月27日草于辽宁沈阳,2020年10月9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