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句话,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还深深影响了整个世界。
这句话是毛泽东的独创,但这个意思却是古而有之。古今中外,每逢乱世,这句话或这个意思总会为人所用,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不是轮回,但历史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浴血拼杀、争抢地盘就是成就霸业的不二选择。
包括曹操,包括孙权,也包括一直以宽厚仁义自居的刘备。
尤其是侥幸占领荆州之后,刘备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
飘泊数年之后,刘备终于明白:仁义只会赢来好名声,赢不来地盘和政权。身处乱世,地盘靠抢,政权靠拼,除了刀剑相向,别无他法。
从此,刘备这个屡战屡败、屡遭欺辱的皇室后裔走上了武装争夺地盘、武装建立政权的血腥拼杀之路。
有人说,政治是肮脏的。靠造反、靠血拼建立起来的政权何尝不肮脏?不仅仅是肮脏,还充满了权谋欺诈,人性的所有不堪,在权力争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就像刘备,为了建立政权,为了九五之尊的高位,起初反复强调和坚守的仁义道德,最终成了遮羞布,嘴上讲仁义道德,干的却是杀人越货的勾当,典型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某种意义上,刘备是儒家思想的受益者,亦是受害者。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与“和谐”。纵观刘备的“成长之路”,在起步阶段,儒家思想始终指导着他的言行。
从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包括诸多优柔寡断的决策、痛失的一个又一个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靠儒家思想指导和指引下的刘备受益少、受损多,栽的跟头远比摘的果实要多出许多。
试想,如果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如果像曹操一样不要脸,如果从一开始就坚守有奶就是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刘备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不会那么艰难。
这一切,也许可以归结为刘备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或者说他不该把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属于方向性错误,而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是白搭,并且越努力越悲催,犹如偏了航的轮船,最终要触礁甚至撞上冰山。
从采取不光彩手段把本该属于东吴的荆州抢到手开始,刘备正式摒弃了儒家思想,转而走上正面抗衡、武力夺权的道路。
当然,此时的刘备立足未稳,底气还不是那么充足,内心还没有那么凶狠,强调既要抢夺地盘,又要争取民心。
刘备的路线方针与他仁义为本的政治追求一脉相承:一手武力,一手怀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此时,刘氏集团的当务之急是收复原本属于荆州领地的零陵、武陵、长沙、贵阳四郡。
第一仗是攻打零陵,诸葛亮亲自出马,带领张飞、赵云二员猛将兵临城下,几乎没费多大功夫,赵云就活走了零陵将军邢道荣。
诸葛亮严格遵循刘备的怀柔政策,先吓唬邢道荣一通,再放虎归山,邀其归顺刘备,回到零陵作为内应。
诸葛亮看出邢道荣不是什么好鸟,定会出尔反尔,便让张飞带了个刘备的替身前去攻城,活捉了零陵太守刘度之子刘贤。
刘度救子心切,主动开城归降,主动将太守大印交与刘备。
刘备继续施行怀柔政策,让刘度继任零陵太守,让其放手治理,一如从前。
战罢零陵,剑指贵阳。赵云和张飞立功心切,争相前往,刘备左右为难,只好让二人抓阄决定。
刘备并不愿让张飞去攻贵阳,怕他杀人太多,怕他夺了城池丢了民心。
诸葛亮确实是个好部属,任何时候都能准能领会领导意图。诸葛亮玩起了障眼法,在两张纸条上都写着“不去”。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会失去好机会。张飞心急,第一个抓阄,毫无悬念地失去了建立功名的大好机会。
赵云是员猛将,更是个好兵,执行上级命令从不讲价钱,从不打折扣。
迎战贵阳将军陈应时,赵云屡战屡胜,胜而不杀,给足了陈应面子,也让陈应心服口服,萌生了归降刘备的念头,并以兵谏逼贵阳赵太守就范。
同为赵姓传人,贵阳太守却没有赵云的优良品质,玩起了背信弃义的把戏。
赵太守详装归降,与赵云攀同门套老乡,不仅将其灌醉,还试图以美人计拉其下水。
赵云不为所动,最终在陈应的帮助下搞定了赵太守,攻下了贵阳。
2011年3月8日草于辽宁大连,2020年8月23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