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坡度 于 2022-6-5 17:13 编辑
1
手头的这本《瓦尔登湖》一共三百页,二十二万字,第一版发行于1949年,1982年二次印刷。百度得知这本书还有好几个译本,以徐迟为首译,眼前的这本就是他的。刚又搜了一下,结果告诉我此译为佳。
统共三百页的著作,居然用了七十页的篇幅对经济进行论述的确让我有点想不通,到现在也没搞明白梭罗的心里装着一只什么样的“鬼”,为什么要把这个主题写得如此纷杂。诚如一些人对这本书的评论,它的确也成功地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屡见困惑与不解。
迄阅毕二十二页的时候停顿至今天上午,期间半个月肯定是有了,意思很清楚,我已不想把它读完了。没想到居然又将它翻至七十页,然鹅卵是因为上午九点的时候在微信里见到提醒,id“重磅企鹅”问我《瓦尔登湖》的阅读进展。我结结巴巴,起初顾左右而言他,继而便觉得有些惭愧,因的确答应鹅兄暇以这些日子谈一谈对《瓦尔登湖》的体会——险些就失信了。于是重又向鹅兄宣布了自己的决心,一定利用假期好好翻篇。
“经济”一篇的要义无非在围绕衣食住行发表作者的心得与见解,梭罗的滔滔不绝完全可以用梁实秋的一句话概括——“吾有一桌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吾亦不复他求。”可他却非要写得这么详细,谈之于泛泛,对此我也非常不解,为什么要这么洋洋洒洒呢?
一边读着,一边使眼前的生活和这本书发生关联,又努力让文字转换成画面,使它活泼一些。“经济”一篇谈及之方方面面当然还要以那个时代为背景。当时的瓦尔登湖地区一英亩土地价8美元,又据梭罗称,当时那里的工人平均日薪0.6到0.9美金,也就是说付出十天左右的劳动就可以拥有这么一片土地了——当然,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这样的土地在当时究竟可以发挥出怎样的经济效能。梭罗说每年只需付出六周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自己一年的口腹所需,还有多余的产出可以出售,换以货币购买其它生活用品。当然我注意到了,倘以孔乙己和梭罗作比较的话,常常摇头晃脑的先生之生活品质或更优于后者那么一丢丢吧?
共鸣当然有所发生,阅毕这篇“经济”让我近来的想法又获支撑,坚定了我从日常的消费里节省出一笔钱用以购买一辆电瓶车的决心。我已在实体店看到过它了,并从销售人员的口中了解过这辆电车的性能,它非常合乎我的要求,绝对可以让我的出行辐射到这所城市的任何地域,这是梭罗肯定不曾想到过的人类可以采取的旅行方式,因为他肯定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产品会被我们研制并生产出来。当然我也想不出来梭罗的那座在当时仅仅花费28美元的木屋是怎样搭建的,它究竟会简陋到什么地步呢?
于“经济”一篇可以料想剩下的阅读体验仍须求诸于晦涩,但我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吗?从头至尾,于“经济”中不曾发现梭罗在他展示的帐本里对牙刷和肥皂的消费有所记录,不知其他读者有没有这个发现。这个存疑能不能从下文得到解答呢?
2022.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