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2-5-22 11:23 编辑
最近这个话题被炒得纷纷扬扬,声音以各种批判、忧虑为主。我们尝试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耽于空谈。
割麦做“青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因种种客观情况,养殖业缺乏饲料或者饲料成本激增,使得他们不得不以较高价格收购麦苗,进行补充;第二个原因,因为农民小麦的售价相对较低,所以才愿意将麦苗出售。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两方面的道理?
首先,长远来看,既然将“粮食”视为立国之基,那么为什么不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或者降低农耕成本),使农民更乐于耕种?有人说,进口粮食便宜,所以国内粮价也上不去。但是,国内自产粮食是我们可控的,进口粮食是由出口国控制的;两者稳定性大不一样。国家有很严格的保护基本农田的法规,除了防止耕地被作为建设用地外,也禁止作为果地、林地、鱼塘等其它农业业生产使用,亦即只准种庄稼。
果地、林地、鱼塘等经济收入要比种传统农业种植收益高很多,社会链中收入最低的农民,为什么不能采取收益相对高的生产模式?一亩地无论种小麦或水稻,一年收入也不过3-5千元,剔除各种成本净利润微乎其微;而现在农民的耕地又比以前少了很多,一家不过几亩而已。所以,让农民靠什么赚钱?农民又有多少积极性去从事农业生产?麦苗被卖做饲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吃的粮食还没牛羊吃的饲料贵!这难道不是破天荒的“价格倒挂”吗?
对此情况,国家应与反思。既要求农民种地,又缺乏足够的政策激励与引导,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引发群体不满意。所以,应提高基本粮食收购价格,刺激农民群体的积极性,这才是最长远的办法。
其次,从微观来看。养殖或畜牧业在逐步发展,规模都在扩大,而行业及各级zhengfu却没有相关的风险意识和科学的把控,导致养殖业竟然出现“青黄不接”缺乏草料的现象。不得不说这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对养殖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青储有规划的话,这样的情况显然不会出现。那么怎么办?
养殖户也是农民和公民,也是国家保护和支持的一份子。我们应考虑其饲料的来源,尝试将部分农田进行青储料种植——因生长周期快,说不定收入可能高于传统农业种植(产量会高于麦苗,收入肯定更高)。其次,山地、荒地、林地、果地等等,都可以充分利用,作为养殖业青储种植场所,甚至允许饲料厂、养殖场直接承包部分土地。如果不能解决养殖业的问题,将来就需要解决肉价高或买肉难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就要从根上解决。
那么现在怎么办?各地评估粮食生产量,在不突破红线的情况下,可以由***统筹进行小麦青储,挑选产量较低的区域或品种进行收割。其次,对于饲养业较为集中的区域,看是否可能其它地方征调青储,进行纾困。总之,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养殖户、养殖业的平稳。也可以加强对养殖户的补贴,对饲养的各种畜类,部分适当提前出栏,降低青储消耗;其损失由国家承担部分。
最后,今年的情况给与养殖行业、zhengfu、农民都有警告与警示作用,即便一时无法解决,也要对未来的管理、规划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筹措;以防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