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很出名,历代有口碑。
山东某地儿产美石,可制砚。可惜修到大水库底下全没在水中咯。修水库时炸出来的一些石头,原来也不大有人当好东西,有些人家甚至用来砌猪圈垒鸡窝。我侥幸,弄了一大堆。制成很多砚台,不是端砚,媲美端砚。
还淘过一款砚,是在江西一个僻远的山区旅游,一个店老板拼命拉着我进他家店铺,店里卖银首饰与牛角的。
出门在外,有人硬拉着买东西,肯定有他的道理,也不好拒绝得太狠,空着手出入人家的门,总有些不得劲儿。我买了一个银壶。对银器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曾在凯里苗乡玩儿时,苗人教我打了几锤银器,因此觉得有趣,有好感,也就不讲真假,买下来玩玩儿。
老板还要卖东西给我。跑回里屋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有大大小小的砚台等等东西。我没有要大的,也没有要小的,选了一个中不溜的,上面刻有印,其中有个字是歪的。
直觉那个字敢写歪,得认识一些小篆甚至甲骨文的。现代人造假的话,断断不会把字写歪的,二话没说就收了。回家后四处搜证,最后确信这款砚出自某制砚名家之手,全国仅见七款,另六块藏在上博。
古玩,古玩,虽然名叫古玩,其实重点是个玩字,只要好玩儿,不论古今,也不论真赝。赝品有非常好玩儿的,真品有没法玩儿的。古玩,是因为它的美继承传统古典,越古老越经典,美得越有根基,而不是浮夸的时尚。很多很多人把重点放在古字上,单纯追古断代而忽视古典美,这就是本末倒置咯。
古不古是很难断的,要准确断代,其中一部分法门儿就是审美,审美感不通,断代是不会准的。
这种审美感的建立,不是硬生生地凭着书面知识,而是非常感性的日常化行为。如果家里有老爷爷辈上传下来的书,玉器,瓷器或者木作,别不舍得拿着玩儿。经常地小心些玩儿,不知不觉就感知到其中的气息与光彩,美感就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纸,绢,玉,石,木,瓷等等,古意都是相通的,最后转化成光与色。温,燥,湿,干,润,涩,油,腻……等等感觉,一打眼就立刻从中感知其古意。这种色感,一定要首先有一两件传承可溯的玩意儿,如果手里的玩物来历不明,就很难心里有谱,不好用来当作定盘星。
色感需要感性,很不容易成手。一是因为首先要有几件真品,以建立准确的参照;二是因为某个人的眼睛不一样的,中国人与欧美人的眼更不一样,欧美人普遍觉得美的衣服颜色在中国人眼里会引起哄堂呵呵,中国人大声啧啧赞美的,欧美人恐怕也掩嘴葫芦笑。
除了色感,古玩有型,有款,型和款是首先需要理性知识的,读书不多,学识不厚,是识不了器,断不来代的。中国传统的玩意儿,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经过青铜时代,到唐三彩,再到宋以后的瓷,几万年里中国人也就甄选出区区几种造型。造型千锤百炼,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色彩精雕细琢,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落款则牵扯到文字的演化。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
材料学也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青铜,高岭土,各窑口的风格与建制,这是知识性的硬指标。
古玩,先感性地玩,再深入于其中的硬道理,才能略微玩出一些意思来。若玩出古意来,那还需要把这些玩意儿沁入人文关怀,感受这些器物背后的古人的悲喜与苦乐。手上一件小玩意,心中千载大眼界,是谓真谛。若论值几个钱,那就是俗谛。习玩古意,闲居养气,自己也就慢慢有些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