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薇芸 于 2021-12-24 11:59 编辑
在雷州半岛,传统节日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春节又特别重要,俗称的过年。这个年节不单止春节那天或年初几,而是直到元宵,没过完十五这节不算完。至于过年的方式,就是家家户户除旧迎新的贴对联,贴门神,换新衣,放鞭炮,杀鸡,封利是,拜年,农村还会拎着鸡和水果糕饼去拜神拜祖先,各地会有群众集体参与的年例活动,结合舞狮舞龙舞鹰雄的方式进行游神等,而元宵游鱼则是北坡老圩最负盛名的传统习俗。
北坡老圩元宵游鱼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起源于康熙年间。但我觉得各种民间习俗的形成它一定不是突然出现的,会有一个流传演变的过程,那么追溯起来年代会更久远。关于游鱼,《隋书·音乐志》中,就有“鱼化龙,龙变鱼,黄龙变”和“初十至十六夜,张莲花灯为鱼龙之戏,迎神出游,闹元宵”的记载。再往后推,有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当时京城闹元宵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于历史的灯火阑珊外,我回想起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南迁,那些躲避战乱举家举族逃难的,战败退隐的,都是往南走,越远越安全,任北方打得热火朝天,哀鸿遍野,逃往南蛮之地的先民们虽然拓荒不易,生活艰苦,相比北方却安定得多,于是很多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慢慢的一代传一代,影响至今。
关于北坡游鱼有个传说,以前这里常年干旱,最严重的时候发生过十年九旱,很多沿海坡地都成了旱坡地,粮食歉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史上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北坡突降暴雨,持续数日,旱情得到极大缓解。人们在雨中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时成群结队的鲤鱼顺着雨水游到坡边,小孩们见状想去捉,被一位老人制止,说这是水神,雨水都是它们带来的。奇怪的是鱼们根本就不怕人,小孩子轻易就抱着玩,大人们还可以抚摸鱼鳞,出现人鱼共舞的欢乐景象。
从此鱼就成了北坡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灵。为了纪念和感谢鲤鱼带来的雨水恩情,人们用竹蔑编织成鲤鱼的框架形状,再用砂纸糊上,用彩笔画鳞点睛,把蜡烛放进鱼腹中,一个鱼灯就完成了。初始的鱼灯只有鲤鱼,比较单一,后来发展到多种多样的鱼虾蟹类和其他海洋生物造型,颜色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是五彩斑斓,就连蜡烛也演变成小手电筒或小灯泡。到了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会有民间组织的扛着各种大神的队伍经过老圩大街小巷,各家各户纷纷把提前做好的鱼灯拿出来,不约而同加入游行队伍中,共同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因为参与者众,长长的队伍显得极为浩荡。
黑夜里鱼灯此起彼伏,形成一道道绚丽的若隐若现的光带,像一群群深海里的鱼不断向前游弋,场面非常壮观。游鱼队伍沿途穿街过巷,没有参加游行的人们会在家门口烧香拜神,放鞭炮迎接神灵。因为巷窄人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在脚下响起,人们避之不及,脚被炸中还是小事,毕竟也是普通鞭炮,伤害性不大,只是一边鞭炮声震耳欲聋,一边硝烟弥漫,常常是跳脚躲避的同时,捂着耳朵却顾不着脸面,捂着脸面又震着耳朵,这时候只恨手少不够用,很是狼狈。不过正象国外的斗牛节,紧张刺激富有挑战性,危险性也就转变成了趣味性,人们乐在其中。老圩的游鱼也是这样,虽然被时不时扔过来的鞭炮惊扰,还有硝烟呛鼻,避无可避,但是人多热闹,一年一次的过年盛况谁也不想错过,这种带有仪式感的游行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和夜空绽放的烟花就形成了浓浓的年味,我想,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恋恋不舍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