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原创/天蓝海蓝 乱评乱议/渝夫
【渝言不止】
想必是曾经同饮川江水的缘故,对于未曾谋面的天蓝海蓝,渝夫一接触就觉得分外亲切。 也算是爱屋及乌吧,对于天蓝海蓝的文字,渝夫格外喜欢,总觉得她的字干净透明,总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总会留下阅读后的愉悦。 天蓝海蓝是位谦虚的作者,曾经不止一次和渝夫探讨如何修改那些让我们悲喜交加的文字。包括这篇《秋夜》,她也不止一次征求我的意见,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影响了大家的阅读兴致。 如果每位喜欢文字的朋友都能如此认真对待自己的文章,无疑是件值得期待和祝贺的事情。天蓝海蓝做得很好,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 还是说说自己对《秋夜》这篇文字的几点感受吧。 天蓝海蓝的这篇文章只有8个段落,600余字,堪称短小精干。但这并没影响整篇文章的美感,相反,恰恰因为短小,《秋夜》愈发显得字字珠玑,愈发具备沁入心脾的强大力量。 真正的作者,大都惜字如金。上佳的散文,也应该力求精短。用最短的篇幅、最少的段落、最短的语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应该成为大力推广和普及的写作模式。 毕竟,这是一个讲究速度的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心情来阅读那些长篇大论。 这篇《秋夜》确实中短文中的精品,体现了天蓝海蓝扎实的文字功底,也体现了天蓝海蓝对文字的超强掌控能力。 文章的开头写得非常巧妙,不仅开门见山点出了本文的主题,还用“喜欢睡觉的时候开着窗”的表述,为后面的精致描写埋下了伏笔。 特别喜欢天蓝海蓝对云彩的那段描写:“一片云飘过来了,追随着月亮。又一片云飘过来了。皎洁的银辉将云朵染成了片片彩色,像一群身着彩衣的柔曼仙子在月亮周围轻歌曼舞。这时候总是疑心有天籁之音从月亮中飘了下来。需静静聆听。” 作者显然是个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细节的人,否则写不出如此传神的文字。 对秋夜中长江的刻画也很传神:“远处的长江似一块静静的沉沉的黑色缎面,看不到水流,听不到水响,只偶尔有微弱灯火的船只在黑色缎面上缓缓掠过。” 实在地讲,读到这几句的时候,渝夫的思乡情绪被再次点燃。于是微闭上双眼,想一想长江的模样,想一想老家的模样。 天蓝海蓝对文字的掌控能力确实很强,总是在不经意间完成时空的转换,总是在不经意间完成景致的变换。 比如,只需一句“下雨的时候”,只需短短五个字,秋夜的景致便从云淡风轻的月夜转换到雨夜。 比如,只需一句“冬日的夜晚也不例外”,只需短短八个字,我们便从秋天走了到冬天。 比如,只需“灰蓝”、“泛白”、“灰白”三个词汇,我们便从黑夜回归到白天。 文章没有囿于夜色而不能自拔,不仅诗意般地刻画了黎明,还诗意般地描绘了红霞、山巅、江面、天空的无限美好。 文章的结尾也很巧妙,用小儿的朗朗读书声和邻家的饭菜香把我们从天马行空的文字空间里拉回油盐酱醋的现实生活中。 不管怎么样,生活还要继续。
2011年10月23日晨草于辽宁沈阳,2021年12月8日晨完善于重庆开州山乡老家
原文链接:天蓝海蓝《秋夜》 秋日的夜晚,喜欢睡觉的时候开着窗。风吹拂着窗帘轻轻荡漾,一种水一样的柔情便在这沉沉的夜里无声弥漫。 窗外的天,灰蓝,沉静。有月亮的夜晚,看月光在凉台上静悄悄地西移,时光就这么漫不经心地从身上溜走。一片云飘过来了,追随着月亮。又一片云飘过来了。皎洁的银辉将云朵染成了片片彩色,像一群身着彩衣的柔曼仙子在月亮周围轻歌曼舞。这时候总是疑心有天籁之音从月亮中飘了下来,需静静聆听。 对面的山,黝黑,静默。一条金色的玉带在风中闪烁,蛇一样地缠绕在半山腰。那些星星一样的灯火给这静静的暗夜,带来些许暖意。远处的长江似一块静静的沉沉的黑色缎面,看不到水流,听不到水响,只偶尔有微弱灯火的船只在黑色缎面上缓缓掠过。 下雨的时候,风呼呼地灌进来,窗帘在空中哗哗地翻飞。这时候,我总喜欢站在窗前,让风吹吹自己,去感受风的凉爽和惬意。冬日的夜晚也不例外,似乎这样吹吹风,就能吹走心底的阴霾,吹走淡淡的惆怅,只剩了风在心里快乐奔跑。 夜半醒来,常常会躺在床上看窗外灰蓝的夜空,看风吹拂着窗帘,看对岸漆黑连绵的山峰。总会想起那句: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觉得很美,很静。 当灰蓝的夜空一点点泛白的时候,夜色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沉。当灰白的夜空一点点泛蓝的时候,天,开始慢慢地亮了。 天边的红霞染红了山巅,江面上跳跃着金色的波光,蔚蓝的天空高远而明亮。风送过来泥土的芬芳,花的芬芳,树的芬芳。清新而微凉。 谁家小儿朗朗读书声,谁家院落飘来饭菜的馨香,散发出丰饶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