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本名徐文光,绰号“徐老怪”、“姑爷仔”,酷爱绘画、看漫画,原藉广东海丰,1951年1月2日生于越南。《夕阳之歌》里特地加上越共与南越的战争背景,其间对兵荒马乱的描写,想来颇多他的个人体验。13岁时,他租了摄影机拍过8毫米以魔术为题材的实验电影,1966年移居香港。1969年高中毕业,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循道会大学,一年后停学环游全美,后转德州大学修广播电视/电影课程。父母希望他学医,他是自作主张选了电影,半工半读度过了家庭的“经济制裁”。这种不受羁绊、我行我素确有几分“怪侠”之风。1975年大学毕业,他留在纽约进修新闻编辑与戏剧,同时参加唐人街电视动画等电视片制版,编辑唐人街报纸,组织社区剧社,参与当地华埠社区有线电视。“60年代越战,大陆蔓延到香港的‘文革’、学运,60年代末期美国的反越战和嬉皮风潮对有着亲身经历的徐克产生极大影响。虽然在他以后的商业作品中难以直接有所体现,但其偏僻乖张的风格或许正是在这个充满颠覆和叛逆意识的时代才得以形成的。”
徐克于1977年返港,在香港电视台做制片人、导演,将电影手法导入电视,拍过《家变》、《小人物》、《大亨》,又随梁淑怡转投“佳视”,拍了《金剑罗曼史》。1978年,他根据古龙小说拍出《金刀情侠》,一举成名。次年即受吴思远赏拔,进思远电影公司,结出的第一枚硕果就是在香港电影史上有重大意义的《蝶变》。这部片子给陈旧的功夫片市场带来了新风格与新技术,也使徐克本人与许鞍华、严浩、关锦鹏等共同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再下一年是《第一类型危险》,西方心理分析的影响赫然在目。此片夺得1980年度香港“十大华语片”第一名。1981年,徐克加入新艺成影片公司,导演的《鬼马智多星》获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1983年执导了旧版《蜀山》。此片融美式科幻与港式功夫于一炉,获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五项提名,对此后的港台动作片影响达十四、五年之久,可见榜样的力量无穷。徐克在1984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和“新视觉特技工作室”,逐渐的制、导、编一体化。自立门派的首部作品《上海之夜》是香港电影节十佳中文片之一,另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在1988年的东京国际幻想电影节上展映。1987年《倩女幽魂》获得第24届金马奖优秀作品奖,第16届法国科幻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作品大奖(其实将《蜀山》和《倩女幽魂》定位为“科幻”未必妥当,西方对徐克几乎从一开始就是误读)。至此,徐克被誉为“香港的斯皮尔伯格”。1989年《大影画》杂志评徐克为首位80年代香港十大导演。同年他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任青年部评委。1991年《黄飞鸿》让徐克捧回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等四个奖项。1993年他在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任评委。1997年的《小倩》是亚洲首部糅合了2D和3D的电脑特技长篇动画,是第34届金马奖的“最佳动画电影”。2001年因《顺流逆流》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电影数码奖”,受到特首董建华的表彰。同年8月3日至26日,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电影资料馆举办名为“剑啸江湖一一徐克的电影作法”的专题节目,经过展览、系列座谈会及放映电影,与观众一同欣赏及研究徐克的拍摄艺术。此外,徐克在亚太影展上也得到过荣誉。
徐克本人业绩辉煌,地位尊崇,手下大将也都不弱。刘志豪、马玉成各领风骚,央视的《射雕》,武术指导就是马玉成。人气正旺的赵文卓是徐克一手挖掘出来的,李连杰和林青霞能有今日,不夸张的说,是徐克赋予他们第二次艺术生命。王祖贤真正经得起琢磨的几部片子,不是鬼就是蛇,也是徐克之故。
艺术家大多脾气不好,徐克更是这方面标本型的人物。他在业内是出了名的难合作,极爱将个人理念强加于人。他麾下有一整套班子,唯他马首是瞻,所以他以监制身份参与制作时,其实是“垂帘听政”。剧组在名义上听导演的,实际上是他自己说了算。导演一来,就被架空。《倩女幽魂》三部曲和《东方不败》的导演程小东,《笑傲江湖》的导演胡金铨,《新龙门客栈》的导演李惠民,《棋王》导演之一严浩,以及《妖兽都市》、《新上海滩》、《黑侠》等剧的导演都领教过他的“厉害”,胡金铨甚至中途退出拍摄,使另一位大导李翰祥愤而表示“绝不与徐克合作”。以上这一批影片,导演各异,但风格却极为统一,便因是徐克加盟监制(有时还是编剧和执行导演),致使它们都成了“徐克式”的作品。当然,程小东他们身为导演,不可能完全不留下自己的烙印,这倒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对徐克过于偏激的作风加以中和、冲淡,从而取得一种节制后的既特异、又平衡的美感。
敢于和徐克对着干的也有,那就是吴宇森。《英雄本色》完全是吴氏风格,徐克的味道非常轻淡。到了《英雄本色2》,情况有了变化,徐、吴的矛盾也逐步激化。到《喋血双雄》时,徐克的风格全面渗入,形成监制(徐克)、导演(吴宇森)“两头大”的局面,二人终于完全闹翻。试把这三部片子作一比较,差异自现。
徐克这样“霸道”,从反面来看,也正显示出他对电影的认真。当自己的意图不能得到贯彻,他就忍不住要用强硬手段。电影在他眼中,不是游戏,不是摇钱树,而是一门艺术。也正因为此,他在中后期虽然较少拍纯文艺片,却始终不被流俗淹没。有人说“很多香港导演在商业考虑的情况下,所拍电影为了迁就观众品味而丧失了自己的风格,更难从中看到他们的思想,但徐克可算是少数例外之一。”有人说:“由他导演或监制的一系列典型体现东方大文化的影片,影响遍及港台内地,并且每一部都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与票房收入,甚至有人把90年代称为‘徐克时代’。”一言以蔽之,就是他把浪漫空灵与现实批判,娱乐功能与思想内涵创造性的结合起来,兼具高雅和通俗的长处,即审美情趣的满足与故事情节的好看,而避免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可能缺陷,即曲高和寡与庸俗低劣。王家卫与之相比,有“只拿奖不赚钱”的尴尬,除开《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大部分影片都是青史留名而又血本无归(《阿飞正传》即是);王晶与之相比,则是“只赚钱不拿奖”。他的赌片、三级片常常大卖,但格调较低,几乎从来不能获得艺术上的肯定。
徐克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代神话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他时时将现代思想意识注入传统故事题材,使那些早已为人熟知的人物、传说焕然一新;他又善于“利用光学特技、视觉特技、拍摄特技乃至灵动多变的剪辑,将武功神化幻化,创造出神乎其神、天马行空的科技神化武侠电影。”在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达到人所难及的高度。这与他“古今兼容,用高科技为传统文化服务”、“中国传统的好处可谓数之不尽,但要加以适当的现代化才更能令人接受”的创作宗旨不无关系。有论者以为“徐克通过怀旧式的电影文本,书写着沟通过去与现在的寓言,能获得除一般观众外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他的江湖世界充满欲望和冲突。”“通过赞美鬼鞭挞人表现政治隐喻。”“出神入化的剪辑技巧,对女性角色的倚重,及对诸多类型片风格混用的熟练掌握,创造和带领了香港电影的潮流”,是“影坛佼佼者”和“最有号召力的人物。”乍一听似乎不解:一个商业片导演怎当得起这般推崇?事实上徐克是从拍文艺片入手,而且是极具先锋意识和探索精神的艺术片。打下了这个底子,才转向商业片。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养成了徐克严肃、严谨的态度,使他在日后的导演生涯中受益无穷。何况商业片是不是就不能拍成第一流,这问题本身也值得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