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欧那尼》之战谈起
1830年2月25日这天,在法国巴黎法兰西院大剧院即将上演一场硝烟大战,这天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剧本《欧那尼》上演的日子。这不是一个一般的戏剧上演,它实际上是一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
这天场内的双方都有所准备,古典主义派的,包下了很多包厢,不惜代价专门雇请了一批喝倒采和捣乱的帮闲;而另一边,一批年青艺术家则组成一支“雨果的铁军”,他们拿着雨果亲笔书写的西班牙文“铁”字的门票进场。他们在19岁的青年诗人戈蒂耶的带领下,统一身穿鹅黄色的服装,分散在戏院的各个角落里,为戏剧的顺利上演保驾护航。支持雨果的还有巴尔扎克和台弗利亚兄弟等。
演出刚开始,果然场内就次序大乱,风暴席卷而来,剧中主角刚唱两句开场白,古典派包厢里当即狂呼乱叫喝倒采。然而,回答他们的是“雨果铁军”战士的更大音浪的叫好声。接着,几乎每一诗行,每一唱段都是一边喝倒采,而另一边叫好。那些保守派的甚至雇人从屋顶上往下倒粪便,扔垃圾。雨果夫人回忆说:“巴尔扎克首先吃了一根烂白菜。”
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大多数观众,包括一些古典派的,由于深受剧中壮烈的情绪和优美的诗句感染,大都沉浸在剧情之中,剧场里也就逐渐安静下来。到了扮演女主角唐娜·莎尔的马尔斯小姐上场,她以金石般的声音朗诵精彩的诗句;顿时全场暴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一片吹呼:“雨果胜利了!”“浪漫派胜利了!”
从1830年2月25日《欧那尼》首演起,法兰西大剧院接连演出了一百余场。场场都爆满。
《欧那尼》的上演,被后来文学史家们称之为震动了欧洲的“欧那尼之战”,它标志着统治法国文坛一、二百年的古典主义彻底失败,浪漫主义获得彻底胜利。
摘:雨果的《欧那尼》之所以会在法国文学史上爆出耀目的火花,是因为在奉“古稚”、“三一律”等为圭泉的伪古典主义和主张接近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两军对战中,起到“引爆刀和力挫保守营垒的作用,它顺应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进步文化奔突跃前的潮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由此可见,一个新的文艺思潮或流派的诞生,往往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
二,雨果与波德莱尔
从上边我们知道了维克多.雨果在法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雨果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容置疑。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创作时间也很长,其创作历程超过60年。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但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以他的小说为世界所熟知。其实雨果还是一个诗人,他16岁就开始写诗,一生出版的诗集有26卷之多。据说他写诗动辄上千行。但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他的诗歌并不多。关于诗歌,人们喜欢拿雨果和波特莱尔作比较。
波特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波特莱尔一生只活了46岁。他的创作时间就更短,他一生出版的诗集只有一本《恶之花》。但是,法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诗人不是雨果,而是波特莱尔。
摘: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莱尔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看见了,坚持创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新的突破。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会开辟一片全新的创作领域。
三,印象派的诞生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个名为“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的画展,当时有31位画家参加。他们是一群长期为学院派官方沙龙排斥在外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赶在官方沙龙展开幕之前两周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的。他们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画家。
他们的这次展览的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其中画家莫奈的一幅海景画,《日出·印象》被《喧噪》杂志记者路易·勒洛瓦撰文加以讽刺。题为“印象主义者展览会”,他在文中借古典派画家之口,对这些作品大加抨击。他说“日出·印象”模糊地、令人难受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证明了作者的无知及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就是花糊墙纸也比这幅海景更完整些,说什么这些漂亮的颜色、四溅的泥浆成了时髦的东西。参观展览后,在谈到自己的感觉时他说,这些画就像把颜料装在手枪里打上画布,随后签一个名就算完成。有些人则讥讽说这些画是调色板上刮下的颜色涂抹成的作品。
但是这次画展还是吸引了许多观众。展出作品的新风格使人们既感觉新鲜,又难于立即接受,挖苦讽刺远多于赞赏。展览以后,带有讽刺意味的“印象主义”一词被这群画家所欣然接受,从此也被人们所沿用。这样,举世公认的新画派——印象主义”诞生了。
到今天,还有谁不知道印象派?
摘自百度: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结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能够带来观念和技法的革新。
四,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扉页有一句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它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小姐对美国一战后的一类作家的总称。
而关于“迷惘的一代”的来源,海明威在他的散文中更进一步提到过:当时格特鲁德·斯坦因小姐使用的T型福特车的发火装置出了故障,车行里那位战争(一战)最后一年当过兵的小伙子在修理斯坦小姐的旧车时技术不熟练,而且工作态度也不够认真,斯坦小姐提出抗议后,车行老板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位老板对他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于是斯坦因小姐回去之后就对海明威说:“你们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全是这样的人,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别和我争辩,你们就是迷惘的一代,与车行老板说得一模一样。“
由此可见,一个有影响的流派,是代表了一代人的。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艾伦.金斯堡在他的代表作《嚎叫》里有这样的诗句: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海洛因。
“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段时期的主流文化曾不顾一切的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牢靠的文化新秩序,然而在知识界却有一股强大的潜流抵制这种强硬的文化秩序,他们追求自发的艺术创作,反对扼杀人们心灵的力量,他们怀有渴求无序、狂欢状态的浪漫主义情怀。“垮掉的一代”就是这一潜流的代表。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两次大战后,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但两者都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就是都是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如果说迷惘的一代还没有彻底消沉下去,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他们虽流落他乡,但仍自愿回国;他们虽抨击市侩作风,但仍热爱祖国。正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为美国奉献了文学史上最有生气、最激动人心的作品。
而垮掉的一代,却以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例如放纵的**和吸毒等)对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文化形成最激烈的挑战。“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由以上两个大战后出现的流派可以看出,一个新的流派,往往代表了当时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他们的主体精神。
五,为什么是莫言
2012年若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注意:这里说的是中国籍,不是中国裔)。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为什么是莫言呢?人们可能不仅要问。
其实在当今中国,与莫言一个档次的中国作家有好几个,比如王蒙、贾平凹、当时还有张贤亮等。但是为什么会是莫言呢?
那是因为,那几个作家的创作方法都比较传统。
从莫言的获奖词里我们看出,莫言其实就是把现代派的一些创作方法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起来。既前卫,又有民族性。既现代,又接地气。
欧美的不用说了,各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层出不穷。而拉美文学能够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与欧美分庭抗礼。这除了拉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外,还与拉美作家对文学创新的巨大的热情和努力分不开的。
终上所述,先锋意识,永远是文艺发展的动力,与科技的创新一样,推动着文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口号:永远追求创新,做时代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