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8-29 18:18 编辑
博尔赫斯说过,人们取来一本书,打开它,这本身就有美学的含义。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不能和作者意义上的马缨花相遇的话,那么无论她的床戏多么出彩,真容都不能彰显。
看小剑和老灭写了马缨花小说的读后感,我也跟风写点。虽然很忙,但时间嘛从来都是挤出来的,牺牲一下别的享受了。
本文可能有点小毒,好在我和马同学不熟,否则还真下不去手,关键感觉马同学是个开得起玩笑的人。其实最大可能是有点扯,因为没什么空闲安排,想到什么说什么吧。不是说“立身先要谨重,文章且需放荡”么,咱也荡一荡。
六星江湖上虽不见姐的踪迹但一直有姐的传说。这是我对映象马缨花的初步观照。刚到六星时候就看到首页上一直漂浮着这朵花,还有六星网友们并不隐约的耳语经常回荡在耳边。这种犹如红楼中凤姐出场一样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桥段足见小缨同学(希望这称呼你不要见怪哈,感觉这样更亲切好玩一些。)是一粒蒸不熟煮不烂响当当的铜豌豆。
小剑同学说凭你是多大的名头,“偏偏我不吃这套,就如同以前混江湖,是靠拳拳到肉打出来的,再大的名头顶多换来我客套的一拱手,是不是高手,递过手我才决定认或不认。”作为小剑的老大,本烟更是当仁不让,更是不会轻易粉到某个人。实际论坛上飘荡了这么多年,貌似从没真正粉过谁。即使称某人为偶像,也不过是钦敬之余的玩笑成分居多。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犹如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整天展现一种被窥视方式的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一向对被神话的凡夫的崇拜充满警惕。很多时候特不理解抢C位什么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感觉难道不是更自在么?当然花有百样红,人有万千种,咱也都理解。不过还是喜欢那种在众生平等观念上的平视感,当然这需要平视的双方三观接近趣味相投,始终觉得这种在差异性基础上的彼此照亮相互温暖的感觉最好。这段还真是荡开了,咱回到正题。
小说是匠人艺术。而且写经典好小说的人基本都已经去了,但我们还是期待与在世人的哪怕平庸的交流,只是因为活着的人始终更鲜活。
小缨同学的文字,一看就是老江湖。叙事老练,语言精到幽默。幽默其实是种高级防御。就个人口味而言,我更喜欢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个便士》 所体现的英式幽默。小缨同学的幽默还是神奇东北式的,那种舌尖上中国里的大锅贴饼子的场景感觉,有些粗粝。但从故事的铺排,叙事节奏控制的角度我能闻到一丝职业的味道,这是一种长期文字训练的叙事素养。一般网文小说很多时候仅是披着小说外衣的故事,缺乏小说真正的质感。而小缨同学则是个中高手,虽然结尾处对作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交代的不够明晰,但通篇下来完成度还是蛮高的。
且正如小剑同学所说,作者的三观很正,我们能够感觉到透过俗套故事的反讽警示意味。小缨同学这篇文的调子其实有些冷,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描述三少爷季泽“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一样,不是生活之网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哀底色。节制层面上的升华机制所能带来的些许悲悯并没有呈现,只是狗血过后,夜更长梦更凉。
最后说一点对本次小说征文的期许。仅就个人口味,不希望看到太多毫无新意的令人昏昏欲睡的老套情节,希望有一些能够折射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故事。
因为是短篇,期待能出现诸如博尔赫斯式的精巧叙事,能缝合虚实边界的织补高手。当然这很难,很多他的模仿者,大多止于叙事模式,而博氏的深邃内涵则没有被复制。 卡尔维诺说过,我之所以喜爱他(博尔赫斯)的作品,是因为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有某种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种属性。总之期待一部能带我飞的小说。神秘玄学气质,形而上的诗一般小说。
或者如王家卫的电影也行,在很个体视角的同时加一点大时代的元素,象《花样年华》片尾插入一九六六年戴高乐访问柬埔寨的新闻画面。这就让人觉得无论男女主的爱情纠葛渗透出的情感张力怎样如烟花一样在暗夜熠熠发光,但放到广袤的时空背景中,终是刹那消散。
反正是期许,不妨再奢侈一点。其实我不是很看重小说的故事性,而更在意它所散发的气息。最中意的就如《东京梦华录》被压在了一场大雪下面,漫天繁华落了一天一地的寂静。繁华三千中透着一丝清冷。尤其女性作者的话,女性特有的细腻,无论身体的还是心理的,更应该有些干净雅致的仪式感,如是枝裕和的电影,忧伤的底子被埋在日常化的细节中。读者得有一个灵敏的鼻子才能穿透那些流水一般的日光,嗅得些许寻蛛丝马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