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现在玩论坛从《诗经大雅》里翻一典出来都可能被一些鸭嘴老货视为偏典。诗经啊,明清考童生必备课目啊,启蒙读物啊,都偏典了。都还有脸同我掰扯儒学。
来一段史记好了:孔子生鲁陬邑,其先宋人,生而首上圩顶,故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你看,司马迁明白告诉我们孔子姓孔,临窗这种秃头铁莲花却偏踏玛说夫孑姓子。闻所未闻。就当丫头顶那朵铁莲花开了,神迹发生了,孔子改姓了。草,没法辩了已经。就象当年我见到土特产传记一样,秃头莲花三天通了易,我也不能辩了,殷本纪和秦本纪都是吞鸟卵而孕圣王。我看秃哥也是鸟卵贵种,生而神灵,三天悟易道,六天通佛经,十天时间通过读论语把孔子的姓氏给改了。
又,史记又记载:“孔子贫且贱”,这个贱字作何解?是不是贱到了贵族的高度?
季氏飨士,孔子往,阳虎绌曰:“飨士,非飨子也”。孔子的贵族血统是否形如山冈周贱户,想打个贵族的秋风,都得挨白眼。好在孔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自悲自怜活成妻憎子嫌的懦弱酒鬼。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出身,自古还是得靠学习。孔子那个大司寇靠的绝不是血统,而是通过学习养成了人望,乃至被征召。
孔子在巜公治长篇》中盛赞子产:“有君子之德四,行已也恭,事上也敬,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又在《八佾》中批评管仲:“管仲之器小焉”“不知俭,不知礼”。俭,礼且不知,何来一个“仁”字?临窗这种大水碧连望文生义的过程都省略了。丫根本不看论语,就敢瞎裁一个“仁”给管仲。而且又来了一个文盲级穿凿:孔子说管仲是“惠人”,人通仁字。所以管仲是惠仁。草,老子也算看了不少经籍,第一次见人字还能通假仁字的。你咋不把这个人字去通假成神字呢。这么一搞,管仲大爷就成了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了都。想干嘛干嘛,仁大了去。人字还可以通圣,管仲又成了齐天大圣,七十二变,变出个仁人志士那就更没问题了。
秃莲花,你踏娘的读书效果就等同于辱没斯文,你要是翻过哪本书,老子立马得把这书烧了,不然,蠢气,文盲气,贱气,瞎比比气,一齐袭来,是个人都得被熏杀。
咱再来纵观一下春秋战国的取士依据。二司马作史,写吴起“卫人也”,苏秦“东周人也”,张仪“魏人也”,吕不韦“阳瞿大贾人也”,都是几个简单的字介绍其出身。根本不提及血统,然,这些人物都谋得高位,因何?不过一身王候争霸所需的屠龙术罢了。
资鉴录,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轼而礼。这种态度为的是求贤。五羖大夫少贫贱,曾乞食。大器晚成为穆公相,开秦霸业之基。信陵君于屠市中收朱亥为门下士,平原君不弃鸡鸣狗盗之士。这些市井小民的血统从何而来?然则,何以为士子,随王侯游?
春秋战国的各国实力变化,就是一幅人才流动图。商君入秦则秦霸,吴起入魏则魏霸。苏秦张仪以齿牙之能牵诸国如木偶。血统有个毛线用。春秋的人才争夺战就是典型的唯才是举。不但忽视血统,而且忽视国界。哪怕你是敌国过来的,只要于国有利,王候们照样用。所以春秋战国,百家并举,各以其能侪身官场以济天下。
为何?因为各国互相虎视耽耽,生死攸关。有牛叉人才一旦放过,就可能影响国运身死族灭的。这种情形下,取士的条件排序必然是,一,才能,二,品德。吴起杀妻失德,文侯还是照样拜他为将。至于血统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然吕不韦一商贾,怎么能挤进权力中心?
春秋取士,其门阀血统观念比现如今的中国还淡泊。讲血统的是那些可以世袭爵位的王候而已。人家不得不大讲血统的高贵。因为血统关乎他们统治的合法性。
秃莲花,山冈周土特产,你丫听得懂我阐述的啥不?反正也不期待你这种货色能学到啥,就是想让大家看清你丫是实打实一吹水佬就够了。
玛德,我这一堂课,你丫至少得扎实多读三五年书才有资格听。蠢不拉叽还去解易裁经。你丫是要白日飞天啊。个煞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