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的名声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在他退休后的这几年。中国人讲究实际,眼见为实,只要你做出成绩来,老百姓自然会心服口服,有口皆碑。
在职时,彦波的最大名声为中国第一牛逼市长,退休后被人称为耿公。他并非随着政治生涯的结束而消声匿迹,而像一棵挺拔的不老松一样名声不衰。
我和彦波相知相识快四十年了。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他算个舞文弄墨的家伙。那时我在报社做编辑记者工作,他在市委对台办。平时,他爱写些杂谈时评类的小文章给我在报纸上发,笔名为烟波。有一次,他在我报发的一篇文章被某杂志转发,兴冲冲来报社道喜。我说好事呀,啥时请顿客给你祝贺一下。他笑笑这还不好说,到时请你们吃顿冰糕。也是的,那时正夏天,单位楼一砖厚,经不住烈日的灼烤。谁知他请客时又跟着大伙白蹭了一顿。我们说先记着,你还欠我们一顿。
过了一段时间,彦波又一次来到报社,这次没拿着啥稿,却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说要到灵石县委工作。
下去干啥?我问。
当个县委副书记。
我有点发愣,一边抽烟一边改稿捎带着问:你下去当县委副书记?
伙计先试试。
弱不禁风的。怀疑的目光肆无忌惮地流露出来。转念一想这是好事,下去好好干,有空就去看你。
谁知彦波这一试居然试出个名堂来。
两年后,听说这小子当县长杀伐心大,大手笔。要将王家大院整饬一番以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单说这王家大院原住户的搬迁安置就是个麻烦事,就别说再翻修了。时隔几年,王家大院开门纳客。据说曾在乔家大院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张艺谋导演观看了王家大院后后悔不迭,唉,错过了一个更好的外景拍摄地。
灵石县城是个小山城,城内典型的脏乱差。耿县长先从城内乱麻似的高压电线做起,和城建局供电局等一道把地面上电线改为地下供电。一年后,北方第一座地下供电的县城应运而生。其间,在灵石采访时,我曾听一位当地人说:老耿呀,见有人在工程中浪费了材料,气得还流泪,拿矿泉水打人呐。
之后,灵石县城以工农业总产值位居晋中前列,书写后了耿县长从政的第一笔。耿彦波移师北上,重回榆次执掌帅印。榆太路开工借米下锅,常家大院整修风风火火。我听一同事说,彦波的小车里备了两样东西,一是枕头,一是一双鞋子。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赶路的时候能眯一会儿算一会儿;那双鞋是到工地上检查工程质量时穿的。早晨与晨露为伍,夜晚与星星作伴。如果你在工地上遇见他,若没人介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哪里来的一个不起眼的打工者。
这,就是耿彦波。这,就是耿彦波的工作作风。这,就是耿彦波的行事风格和节奏。
有人曾这样评价耿彦波,说现在共产党还有这样的实干家,实在难能可贵。也有人说耿彦波是在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
一个人,不管何时何地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干事业的,引起争议是难免的,可耿彦波似乎没时间在意这些争议。走自己的路下自己的蛋,让别的鸡去呱呱吧。
耿彦波到大同工作后不久,我在省城开会时遇见大同一位朋友问彦波在大同干的咋样。
呀呀,别说了别说了,大同咋派来个这市长?灰塌塌的一片。
打开大同帖吧,放眼望去,对耿市长的贬大于褒,“耿一指”、“耿拆拆”充斥其中。
我在该贴吧留言:大同人请耐心些,给耿市长三年时间,保证还你们一个美丽的新大同。
再次开会时又遇那位大同朋友问耿彦波这人干得如何?好!好!干得好!耿市长人家理念对想法新,大同的煤挖完了怎么办?就该这样干,大同有希望了。哎,耿市长是你们晋中的吧?人家不简单。
在耿彦波离开大同时,大同人民发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喊:耿市长,人民的好市长!
如今,灵石变了,榆次变了,大同变了,省会城市又回锦绣太原了,花开一路红一路,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今,耿彦波退休了。据说,太原的一些市民能以和彦波合影留念为荣。
人活到这份上,也算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