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34|回复: 8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与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3-23 22:4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3-24 11:14 编辑

先秦诸子中,《庄子》一书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可能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经典需要不同的解读,所谓的“误读”,就是读者自己的个性阅读,所谓“哪里有误读,哪里就有解释学。”不怕你“误读”,就怕你不读。

“鼓盆而歌”——生与死

庄子具有科学的思维,他认为人的存在在于“气”,气之聚为一存在,气之散为一虚无,生与死是一种纯粹物质的变化规律。
生与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般交替发生,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转化过程。好生恶死,是因为人只知道生的快乐,忘记了生的痛苦和烦恼,或人只知道死的不好,不知道死的好。“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庄子倡导人精神的自由,即人要超脱形骸之外,追求极乐的精神世界。他为人类找到了治疗疾病与痛苦的有效方剂,那就是追求形骸之外的精神自由——逍遥游。

弥沦于大自然中的道,会把人从有限的生存世界带入到无限的宇宙万物之中,达到真正的回归和“化”的境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矣。”生命是有时间期限的,肉体的存在与衰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人的精神是无限与自由的,世界在人的精神之外更是博大浩瀚而无边的。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携云气而高飞,与天化一,高瞻远瞩,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蜩与学鸠、斥鴳之类则安居于自己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看起来很快乐很自足,其实说明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不然庄子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之二虫又何知!”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里的“知”,它指的不是知识,而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会受到身体、环境、时间、空间、经验、教育、社会道德与伦理、甚至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限制,因此:“井鼋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正如佛家所言,人对世界的认知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片面,因为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所有人距离世界的真相即绝对真理都有一定的距离。世界先于人而存在,以人类有限的认知,是完全无法抵达绝对真理的境界的。更多的世界在“我”的认知以外,“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对于世界的认知亦是有限的。然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可以去除“自我”的偏见与偏执,“堕肢体,黜聪明”,不以我眼看世界,不以我心观世界,不判断,不评估,精神融于天地,物我化一,天人合一,直达“空灵”与“空性”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眼里的世界,皆是自己内心的映射。去除我执,感受空性,即抵达庄子所谓“物化”的境界,才能抵达宇宙的核心,接近绝对真理。然而,佛家认为,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只有相对真理。当一切皆无,生与死亦含括其中,人的存在形式也就不重要了。这和佛家“无常”论很相合。佛家很多大德都推崇道家思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家在生与死是纯粹的物质转化上与佛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同时,道家的“吾丧我”几乎等同于佛家的“无我”智慧,即“去除我执”,最终抵达忘掉一切,融入天地、“天人合一”的“虚空”,即“空性”的境界。

佛家认为人的心只是“一堆念头”,而人的思想乃是“明觉的游戏”。佛家提倡“断念”,即去除念头,和道家的“心斋”、“坐忘”异曲同工。南郭子綦“面若死灰,形如槁木”,不思不想的空灵境界多像佛家的禅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佛家所强调的“因果定律”“无常规律”其实就是道家思想里“道”的真正内涵,即万事万物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的,其运行的规律就是强力主宰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规律是客观的,即使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真实存在的纯粹“物质性”的东西。所以佛家的“因果论”“无常论”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悲观主义,它和道家思想里的“道”一样,都是客观唯物主义,也是真正的乐观主义。它们同为伟大的哲学体系,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道教离道家更远。接受无常,承认因果,自在安住,宁静淡泊,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宁静,乃人生之大善也。”

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点上一根蜡烛,盒子里的氧气用光以后,蜡烛会熄灭。“道”与“无常”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密闭盒子里的氧气,它是主宰万事万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客观存在。

庄子的鼓盆而歌是因为“不悦生,不恶死”。不因生喜,不以死悲,超脱于生死悲喜之外,才可以逍遥于无为无待之境……


“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言与不言

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对于一种思想的感悟和领会,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需要的是“化”。“化”,是一种很好的“得意而忘言”的过程。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和魏晋的“得意而忘象”、“言不尽意”之说,不是要人摒弃文字,而是说人类语言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感知是有限的,然而这种有限的感知又是无法完全用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人类的语言是无能的,甚至是最具有欺骗性的。

西方的“符号学”值得一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分为两条轴线:“语序轴”和“联想轴”。庄子所谓的“言”相当于“语序轴”,“意”相当于“联想轴”,即所谓的“所指”与“能指”。庄子在“言意之辩”上提出了“游”的概念,而“游”就是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进一步的理解和融会,最后达到一种“化”的境界。“游”即“联想”,是一种由“言”到“意”的中介。具体“游”的是什么“意”呢?“游”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弦外之音”……是庄子“有”和“无”理论的具体实践,同时进入的境界是庄子所谓的“虚静”“坐忘”和“心斋”。
   
化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语言的表达终究是有限的,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也是有限的。具体到诗的产生,不同的诗人对道的捕捉是具有共性的,即进入虚静审美的创作境界,但其使用语言的特性和能力却不尽相同。因此,言不尽意,就成了可能。再好的语言,也无法完整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诗人捕捉到“道”的刹那感觉,炫目的瞬间转瞬即逝,任何语言在它的面前都会辞枯语穷。在佛家思想里,同样存在这种对美和某种存在感知的非描述性特征,语言无法精准地说出的东西是不是不存在?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佛家认为所有的“证悟”最后要达到的境界依然是“虚空”。《金刚经》云:“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这个“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很耐人寻味。这和道家思想里“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异曲同工。无论是认识世界、读书还是传授技艺,都是很难以言传意的,因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庄子·天道》)

故轮扁“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的超凡技艺无法传给自己的子孙,“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由此判断古人之书乃“前人之糟粕”。能说出来的不是道的本来面目,一旦可以用音声述之,就已经偏离了要表述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本来面目。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语言和言语是两回事。言语只代表字与句,而语言则代表字词句的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于是,相同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相同的字词句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人对世界的判断往往堕入“二边”,即进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表达思维所使用的语言,难免也会堕入“二元对立”之中,如“美与丑”“对与错”“成与败”“富与穷”等等,都有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的评判。这些人为的东西皆具有“我执”和“多边”的属性,都属偏见或成见的范畴,因此,想客观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去除“我执”,闭目塞听,摒弃感官,其次就是不堕入“两边”或“多边”,去除“二元对立”。

正如浑沌居于世界中央,它的两个朋友忽与脩居于世界的两头(也许是南极和北极),俩朋友去探望浑沌,好心好意、自作聪明地为浑沌凿开眼耳鼻口,然“七窍毕,浑沌死”。(《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佛家《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以无无明尽。”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不是唯心主义,这是最客观的唯物主义。人这种动物属性毕竟是那么的虚弱和乏力,世界远远存在于我们的能动意识之外,而“心”能抵达的境界,依然会受到“对境”的影响,如“心随境转”,我们要做到的是“境随心转”,让人不局限于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更不局限于语言所能表达的内容,摒弃自己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偏见。心所感知到的最高境界是“证悟”,即达“无边际的认知”。这不是不可知论,这是道家提倡的“精神自由”,是“逍遥游”,是很多文学和艺术要达到的境界。然而佛家比道家境界更高超的地方在于,道家只探索到人的“精神领域”,尽管其无极限,但似乎只仅限于此生肉体所在时的一切精神感知,而佛家会告诉你更多,如你的“心相续”。《般若摄颂释》中有说:“知佛略广详尽说,此一切法唯说已,俱胝那有它多劫,纵说法界无踪灭。” 破除思维上的“二元对立”,做到“齐物”,即齐天地、齐万物、齐是非、齐美丑、齐大小、齐高低、齐贵贱、齐生死;摒弃语言上的二元切分,所谓“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做到:“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庄子·寓言》)。只有做到“无言”,才能“齐物”。


      “心斋”和“坐忘”——有与无

“心斋”和“坐忘”,就是让人忘记客观世界或客观存在,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即达到“物化”“朝彻”与“见独”,从“有”进入“无”的境界。从不同的地方来观照一样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事物,你总可以发现“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不是绝对的“有”,“无”也不是绝对的“无”。只有“道”,大涵“有”与“无”于内,“成也毁,毁亦成也”。因此,“道”的大美是无言的,“道”的大美是壮观的,因为所涵博大而又浩瀚。只有进入“无”的境界,才能体悟到道的真实内涵。只有进入“空性”的境界,才能见到所谓的“绝对真理”即“胜意谛”,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我,了解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佛性”,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即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在本质上具有虚无的特征。所有的事物,加以分解,总能看见它们最根本的属性:虚无。

“道”,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道”就是天地间存在的一种大美。人所追求的“道”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说的“般若智慧”,是“抱朴”和“守一”。人用不同的方式在感知世界,在感知“道”,在感知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美无言,《庄子》中“梓庆削鐻”的寓言故事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必然是达到了“无”的境界的产物,是忘我,忘记一切现实存在。在宇宙时空中,无论人还是物,都是有限的,有生死,有成毁。惟有“道”,它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道未始有封”,“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这样的“道”是最伟大壮美的。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其有彼是乎哉?果其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若: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金刚经》经典名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以说是对上面所引道家名句的经典注解。《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老死,一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道家所说的“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殊途同归,均是产生于同一哲学内涵,与上文所述佛家的经典意象基本一致。严格意义上说,略有差别,谁的境界更高一些?从美学角度来说,是道家,若从理性的哲学意义上来说,佛家进入的层次更客观也更理性,它没有浪漫的诗性特点,它就是冷冰冰的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理性认定。佛家哲学思想的内核就是“无常”,证悟的境界就是“无我”“空性”。不否认一切念头存在的合理性,但需要通过修行,学会驾驭自己的心,终止念头的产生或延续;否认人所能够认知的客观世界的真理绝对性,但通过修行,会接近证悟和绝对真理,然而,真正最高的境界却是没有证悟也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

佛陀说过法没有?佛陀从来没有说过法。在“忘”这个层面或在“空”这个层面,道家和佛家达到的境界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忘”掉一切,一切从来也没有存在过,否定二元对立,否定心对世界的任何感知,这是“空性”,是中观论,也是净观。维摩诘经有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佛教里的“法”就是道家思想里的“道”。得道高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此番描述虽有夸张的成分,实乃对得道之人不变于境、不乱于心的形象描写,佛家经典里也描写过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高僧大德具有不可了知的神通,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庄子》里描写了很多身体残缺的得道高人,如哀骀它、叔山无趾、支离疏等,哀骀它相貌虽然“丑陋”,然这种“丑陋”也只是凡人审美标准下的产物。如果不看这种二元对立视觉下的外表,哀骀它则是一个十足的“美男子”,因为很多美女都喜欢他,宁做其妾而“趋之若鹜”。支离疏驼背耸肩,然缝缝补补,一人可供十人的口粮。(《庄子·人间世》)“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内心的修炼,所达到的境界完全与外表的物质存在无关。这是两个天下最帅的美男子,每读及此,都甚感亲切,不得不叹服庄子为文的形象与巧妙,以及他含括天地、宽厚博大又心怀柔软的慈悲胸怀。闻一多说,庄子是天下第一情种,从他对外形有残、德有所备之人的亲切描述,可见一二。他告诉了世人修行之法,那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做到 “忘我”“无我”“虚己以待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以天倪”“道通为一”;做到“心斋”“坐忘”“抱朴”“守一”,即能“朝彻”“见独”。

  
    “有待”和“无待”——乐与苦

所谓“无待”,应该是“无所期待”。“无待之境”应该就是“无所期待的境界”。万物欲达逍遥之境,必有所凭借。一旦达到无所凭借的逍遥,才是做到了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告诉人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无所期待,即无所凭借。不要借助任何外力,不要期待任何外物,不要希冀任何虚无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人才可以“面若死灰,形如槁木”,才可以“行如飘风,意如涌泉”,才可以如“藐姑射山之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说, 无待之境,才是真正逍遥的境界。
   
“无待”的时候,你的精神最自由,你的灵魂最幸福。

关于这一点,在佛教经典里说的更多,《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它让人不耽着于相,不被“对境”所左右心识,即“心随境变”,而要“境随心变”,甚至看到美的景致,感受到幸福和快乐,都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些都是短暂而无常的,一切都处于无常变化中,有盛就有衰,有兴就有颓,有生就有死。“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庄子·齐物论》)尽管享受当下轮回中的快乐,也要有轮回必苦的思想准备。佛教大德宗萨钦哲仁波切就说过:如果你不相信人生必苦,如果你没有“无常”的概念,你就不是一名佛教徒。快乐的凭借是存在的,不要这个凭借的“无待”之境,才是我们“面若死灰,形如槁木”的南郭子綦达到的那种“无我”“忘我”“空我”的境界,这才是拥有这宝贵的暇满人身没有浪费的境界。“无待”,简而言之就是“无欲无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山木》)的故事告诉人们,当人们因为各种感官的吸引而对于客观世界有所期待有所需求有所欲望的时候,也是身处危险之时。“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庄子·盗跖》)从而“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五臭熏鼻,困惾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庄子·天地》)“有所矜则重外者,凡外重者内拙。”(《庄子·达生》)“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人需要“洒心去欲”“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要做生活在水边的隐者,披发长歌,蹈水有术,“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庄子·达生》)

佛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此中的“漏”,一曰“情绪”,一曰“欲望”,意即所有的欲望都是苦的,所有因为欲望的满足与否而产生的情绪归根结底也是苦。人生本苦,这就是绝对真理,或名“绝对真理”。“因果定律”和“无常定律”就是世界的永恒定律。

佛教是甚深的哲学,有浩瀚无边的经论典藏,有科学、系统而有传承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一个宗教,因为它没有神。它的创立者是一个普通人,然而他是一个觉悟者。佛教是这个觉悟者给大家指出的一条道路,一种方法,这条道路通往“绝对真理”,然而,“绝对真理”并不存在;这种方法帮助你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掌控自己的心,去除粗重的傲慢和坚硬的习气,变得柔软而谦卑,教会你谦虚地面对这个不可知的广阔无边的世界,从而好好地生活,获得究竟的解脱。它是一个又一个阶梯,引领你帮助你到达一定的高度,然而,所有的阶梯都要一一拆除;它是一艘船,渡你到达彼岸,而你不能背着这艘船上岸,当你回望时,你亦看不见这艘船;它是一剂良药,对治的是人的习气,即“五毒”:贪、嗔、痴、慢、疑;它劝人向善,学会克制和自我管理。它是佛陀为了使众生真正的解脱,而使用的“善巧方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就是第二个佛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1-3-23 22:42 |只看该作者
此贴将火,前排合影留念。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3-23 22:46 |只看该作者
我睡意朦胧中先挂朵小红花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3-24 00:25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道也是外来文化影响而成的。你赞同吗?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3-24 06: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特别喜欢开篇几句,关于阅读的说辞。有误读,就有解释学。不怕误读,只怕不读~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3-24 06: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1-3-23 22:48
这么晚了还抢沙发,你正值壮年,那个那个不香么~~~

色痞!小黄人!在飘大纪检帖子里,就敢这么明目张胆滴隐喻、暗示,各种示,我就问左手你是不是皮痒痒活腻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3-24 06: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遥望江南 发表于 2021-3-23 22:46
我睡意朦胧中先挂朵小红花

让首版给你准备劳模勋章一枚~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3-24 06: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花若叶 发表于 2021-3-23 22:42
此贴将火,前排合影留念。

杂谈不好好守着,占边缘沙发这么得劲儿。难道你才是真正的坛蹿蹿、街溜子党?我严重怀疑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3-24 06: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桂圆上火 发表于 2021-3-24 00:25
有人说,道也是外来文化影响而成的。你赞同吗?

不赞同。只能说两千多年前是人类思想大爆炸时期,中国有百家争鸣,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很多哲学思想的火花。人类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对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思考,应该有某个程度上的同步与共鸣,或叫共振,不能说谁影响了谁。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有很大程度的共振,后期也相互融合如禅宗,但前期应该是分别独立的。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3-24 06:38 |只看该作者
感谢回复~健康快乐每一天!~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3-24 06:4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浏览了一遍。内容涵盖比较多。中心意思,是探究道家和佛家学说之间的互通性。
其实这也挺正常,儒释道三教文化撇开起源、归宿什么不说,它们都是对这个世界,主要是人类世界的感知、体验和理解,必然是有相容空间,却又因为其认知角度不同或者局限而异于其他学说。
我好像注意到你说,庄子逍遥游,倡导不依赖外物而获得自由?这个,我需要再想想,或许回头来聊聊这个话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3-24 07: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21-3-24 06:42
浏览了一遍。内容涵盖比较多。中心意思,是探究道家和佛家学说之间的互通性。
其实这也挺正常,儒释道三教 ...

+10086

这个不依赖外物而获得心灵的自由,类似于佛家哲学思想里所说的“不被世间八风而吹拂”:毁誉、成败、得失、赞贬。

这个不依赖外物,还指不被身外之物诱惑,即不被欲望牵引,不被外部的力量控制,即人必须保持真我和真气的存在,不被物化和异化。

然而,在第三部分,也提到了“无待”的智慧,即人必须无所凭借,无所期待,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逍遥游。可是无所凭借的自由不存在,大鹏展翅高飞尚须携云气驭飞龙,也许这就是佛家思想里所说的胜意諦与世俗谛的相对关系,即某种程度上的善巧方便。也是五十学易经常挂在嘴边上说的类似从善如流。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3-24 07:06 |只看该作者
这篇佛与道关联性的探讨很学术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3-24 07: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3-24 08:27 编辑

理解这些东西,尽量做到澡雪精神、轻灵内心,既能某种程度上理解其要旨,又能不局限于某些字句的表达。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3-24 07: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3-24 08:25 编辑
遥望江南 发表于 2021-3-24 07:06
这篇佛与道关联性的探讨很学术啊。。。


应该介于随性与学术之间。真正的学术论文不会这么抒情与浪漫,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3-24 08:25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字,我一般手机砍不下来,你最近咋样?还好么?有人在这里找你你没在,记得多冒泡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3-24 08: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紫色风玲 发表于 2021-3-24 08:25
这么多字,我一般手机砍不下来,你最近咋样?还好么?有人在这里找你你没在,记得多冒泡啊

OK!谁找我了?我很好奇地问。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3-24 08:32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扔这个版,讨论的人会比较少。好帖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3-24 08:41 |只看该作者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很多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飘爷从生与死、言与不言、有与无、乐与苦四个方面着手,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有见地有精彩,这个必须佩服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3-24 08:45 |只看该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3-24 07:02
+10086

这个不依赖外物而获得心灵的自由,类似于佛家哲学思想里所说的“不被世间八风而吹拂”:毁誉、 ...

急匆匆瞄了一眼,现在要去上课了。或许回头专帖扯扯这个话题。我一般喜欢针尖似探讨,而你这个主帖,是撒网式探究。我只能先就一个点切入一下,看能不能跟一下节奏吧。其实我很喜欢这类话题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1-3-24 08: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1-3-24 08:32
这帖子扔这个版,讨论的人会比较少。好帖子。

扔杂谈,怕没人搭理。
痛失好玩的人,会让玩论坛的人心有遗憾 但这种事谁都左右不了。比如我就有点自责因为一时抱不住火,导致窗子心情受到干扰,加之新坛出现,成了促使她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我很释然,一切随缘。真想走的谁都拦不住,不想走的转悠几天还会回来。

至于回来好不好,这是一把双刃剑。总体上还是不回来更好一些。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3-24 08:46 |只看该作者
高隐 发表于 2021-3-24 08:41
到底是教授,实力见证。佩服!

你不能杠一下么?佩服这发型,我简直不习惯哎~~~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1-3-24 08:4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高隐 发表于 2021-3-24 08:41
到底是教授,实力见证。佩服!

吓坏我了,真佩服你原来这么客观!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3-24 08: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21-3-24 08:46
你不能杠一下么?佩服这发型,我简直不习惯哎~~~

我也不太习惯,所以吓了一跳,说不定是讽刺?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3-24 08: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灭灯退魈 发表于 2021-3-24 08:41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很多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飘爷从生与死、言与不言、有与无、乐与 ...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3-24 08:49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佛道的精髓,国人还处于少数文化人与学者的研究之中,在“去我执”与“物化”方面,很多人只是用来作短暂的自我安慰,类似自我麻醉,日本人却早已化一种民族精神,并身体力行,类似武士道与敬业精神,(这一点在《菊花与刀》里面有所阐述)。国人能像弦一法师那样在禅房里写下“虽存若殁”四个字,已是凤毛麟角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1-3-24 08: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3-24 11:20 编辑
高隐 发表于 2021-3-24 08:49
我最客观公正了。

嗯,感谢你这么真诚的鼓励!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1-3-24 08: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灭灯退魈 发表于 2021-3-24 08:49
其实佛道的精髓,国人还处于少数文化人与学者的研究之中,在“去我执”与“物化”方面,很多人只是用来作短 ...

+10086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3-24 08: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高隐 发表于 2021-3-24 08:50
真正有才学有水平的人,我当然佩服的。人之常情嘛

彼此彼此,我比起你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你们爱读书,我只读我喜欢读的愿意读的书,相对来说,阅读量不大。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1-3-24 08:54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1-3-24 08:32
这帖子扔这个版,讨论的人会比较少。好帖子。

要知道,佛渡有缘
这位女施主的区别心与优越感从何而来?难道放在杂谈或别的版块,就有你和段干末这样的识货者?你所谓的“讨论”,无非是竞争表现“我执”罢了


女施主与段教授虽然对佛学有所研究,但言行上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一个被佛学所熏陶过的人该有的气质

你们俩的“我执”心其实比很多人还要明显,经常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说好的众生平等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