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1-3-8 19:39 编辑
文/归隐宋朝
这次辩论大赛应该是六星论坛的第三次,首次是个传说,无缘参与,难觅踪迹。第二次是2015年前后举办,由马樱花和我分别带队,命题是《性工作者的合理性》,比今天的要敏感而宽容一些。那时是两版PK,六星杂谈和六星视点。现在,当年的参与者多已离开,空余满地残花。
看了双方一辩二辩的出场秀,怎么说呢,有点着急,也有点困惑。不难看出,双方辩友都没多少参与此类活动的经验。大家应该知道,组团辩论的基本程序是,一辩开宗明义,阐明观点。二辩加厚己方观点,找对手漏洞加以攻击。三辩找补己方不足,继续攻击对手短板。四辩基本就是结案陈词了,同时校正前面三位辩友的不足与偏颇,完成辩论。
本次正方一辩一手好牌却未能打出一个好的开局,散漫有余,观点不明。如临窗独饮所言,脱靶。他要么给我们一个个名词解释,要么就是一段段物理、伦理、哲学等空泛的说辞,唯独没有给我们一个“网络让人更亲近”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可惜,反方一辩的开题倒是没有跑偏,但却过于空洞无料,这让我有些讶异,坨子的文笔不应该如此干涩。还好,总算是把反方的立意说清楚了,也还中规中矩吧。
不知是不是受到一辩的影响,正方二辩阵脚有些乱,有点避实就虚,犹豫不决。尤其是后半段推敲不细,观点模棱两可,挥刀力度不足,反倒成了反方立场的推手,同样可惜。我看反方三辩若有效地加以利用、攻击,那么或许未到四辩,就可能胜局已定。反方二辩泼雷有点淑女范儿,她并未把重点放在攻击火力上,也没有抓住正方一辩立意不明的短板,仅仅是把己方一辩的观点加厚了。
说实话,过去两轮辩词看的很不过瘾,有点着急,辩论大赛的气氛有点弱。 嘿嘿,要是把辩题改成《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倒是有点贴切,是不是?
其实,反方立意的出发点从这么几个词可以阐述和延展:隐私、距离、守候、传统。
1、隐私: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距离基本上就是鼠标轮的距离,不用太是高手,动动鼠标即可把一个人查的底儿掉,人肉搜索可以让人无所遁形,而人类所特有的一个高级文明属性是保有隐私权。你希望自己一丝不挂的站在公众面前吗?
网络速度尤其快,不管是正面负面信息,甚至是谣言都会瞬间传播出去,人的主动性和尊严被践踏殆尽,而在这些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会有人去认真的辨识吗?所有这些足够颠覆人们的道德适用度与是非判断力。为了保护自己那点可怜的隐私,人们不是带着假面,就是背着重重的外壳,距离是近了,可你亲近得了吗?
失去隐私的人际关系会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细思极恐,只剩下可怕了。
2、距离:有人说纸媒时代早在十七世纪末便开始消亡,随着电视媒体的产生,敲响了纸媒最终的丧钟,而今天电视媒体在网络媒体的蚕食下,也已逐渐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噱头,“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已成不争的事实。这种网络速食文化让人的道德标准、审美标准和求知欲望普遍降低,人们会失去珍惜和尊重、欣赏与敬畏的心理,变得麻木、浅薄和自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宝贵不复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不再受到缅怀,就连抒发亲情友情爱情的书信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重量与珍惜。
陀思俀耶夫斯基有句名言:远离着即为占有,亲近着即为分离。 任何情感失去距离的考验,恐怕跟你点击鼠标换页面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
3、守候:我们父辈乃至父辈的父辈,如何修得终生相守?很多两地分居多年也要遥遥相望。这在今天的青年一辈是无法也不愿去想象的,他们很多人都输给了距离和时间,这是遵从网络速度的代价。
木心的《从前慢》可以管中窥豹,很多父辈深锁柜中的不是钱财,而是一厚叠两地书信,那是他们的感情花园,幽秘而芬芳。守候一份感情,等待每封家书,岁月不增不减,感情越来越重。而现在看,书信是可笑的,但却又是值得尊重的。我们有谁还记得你所在街区,哪儿会有一尊绿色的信筒矗立?还记得当你把寄给某人的信投进邮筒时,那份突然被抽空的心情?
盯着电脑屏和手机屏热聊的感受,是与天天期盼接到某人回信,听到收发室喊你去取信的感受,是绝对不同的。 守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情感。
4、传统:网络越来越颠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的行为文化和思维方式,这极有可能无所谓好与不好,因为,在我们得到发展福利的同时,也去了很多我们曾经极为珍视的东西。归结到今天的辩论命题,想想近三十年的时代变迁,网络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相较于其他社会因素的发展或许是有利的,毕竟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对于人际关系而言,却是一种不可承重之轻,沟通与认知是便利了,却也失去了它们所承载的曾经更为深邃的内涵。
我们绝大多数传统的东西是在岁月的积累下形成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岁月蹉跎……无不带有人文积淀的内涵,而这些全部是以我们的情感为寄托的,所以,发展应该立足于传统之上。
以上,需要反方辩友加以筹划和布局,并有理有据有的放矢的落实到文字上。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奥威尔曾悲观的认为,我们终将消亡于我们憎恨的东西。而赫胥黎则认定,我们终将消亡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我想,这是这个辩题给我们的另一个较为深刻的意义。
反方辩友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