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元间战争(一)
我不以为宋太祖先平江南再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有错,宋朝时期一个皇帝的英明与否往往跟国运密切,如果等过了孟昶、李煜这波无能,能否拿下蜀和江南还是个问题。
更何况宋后来主要税收就来自江南;而即使宋太祖拿下燕云,辽肯定不甘休,两国国力差不多,死拼下去,而草原上的猛族此起彼伏,宋能否坚持300年是一个问题。
要说宋弱吧,对辽战,从986赵光义第二次犯辽到1005年澶渊之盟,辽报复性小规模骚扰了19年,和约后太平了100年,和平不是因为协议而是辽也不敢跟宋开战;
对夏战,也就是李元昊在位五年打得宋军镇戎三败伤元气,接着李谅祚在位5年的小股子骚扰不停,这10年宋是很狼狈,但之后都是宋欺负夏;
对金战,1125年金大军攻宋开始,到1141年杀岳飞签绍兴协议之时,金在肆虐16年后,金已经没法对宋保持以前的势如破竹,而是军事均力敌相持不下。
但大宋的国力耗下去金还是无法比的。如果没有了开挂的蒙古军,收复北宋领土不敢想,但金肯定吃不掉南宋不说,还会慢慢被宋拖瘦,江南太富有了。
我认为宋避免灭亡的战略选择问题:
1、北宋如何避免灭亡 (1) 第一次灭夏机会,从982年李继捧自动献出夏、银、绥、宥到李元昊称帝的1038年,这56年如果不主动进犯辽,在夏还没有建国之前拿下五州在拿下回鹘的甘州。拥有河套和整个河西走廊,先建立骑兵后再对付辽。 (2) 第二次灭夏机会,宋哲宗绍圣时期一直逐步把夏逼到绝路,宋徽宗赵佶1100年继位后,又取得划时代的意义的横山大捷,不应该跟夏议和支持辽抗金给自己平夏获得时间,这样徽宗继位后至少有25年的时间可以拿下河套和河西走廊,建立自己骑兵,骑兵在古代作用跟坦克差不多。 (3) 不该贪小便宜跟金签订“海上之盟”对付辽,金5年就把辽打得岌岌可危,怎么也得评估下风险,支持辽让辽金互相消耗。即使宋辽联手,也还用了5年才使得辽灭亡,辽跟宋签订檀渊之盟后,百年间无战事更何况辽要疲于应付金时候,如果宋在支持辽,辽抗个8年再亡,宋早就趁机灭了西夏,养好骑兵等着了。
宋金辽大事记: 1114年,金完颜阿骨打领兵攻辽辽, 1115年,建立金朝 1120年,金与宋缔盟,共同灭辽 1125年2月,辽亡
1125年10月,金发兵10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
2、南宋如何避免灭亡
(4) 不跟蒙联手无关大局,从1232宋蒙联手到1234金亡,联手的意思不过是分一杯残羹,不联手也拖延不了多少金灭亡时间 (5)1214年按时纳贡避免金两线作战,给金回血。1214年金被打得仓惶迁都到开封后,宋一方面恼火透顶,一方面已经意识到元的可怕,真德秀说过元灭金后“则疆场相望,便为邻国,固非我之利也”。 如果这时候,宋继续岁币支持金双方不交战,金估计能多扛元8年,但是金1214年开始的7年南侵主要还是掠夺南宋,即使宋按时纳币,金很可能也不满足。金是自己作死,宋再怎么选择也避免不了金灭亡自己直接面对元朝大军,只是早几年和晚几年的作用而已。 (6)南宋大概比较好的选择是岳飞死的前后,这时候金没有了对宋势如破竹的起势,有点逐步走向均衡,从1141年第二次绍兴协议,能维持20年,对于习惯撕毁协议的金来说,肯定是觉得也啃不下南宋,但就是宋一直以来的苟安思想,谁能想到60年后蒙能摧枯拉朽。
要想靠这60年期间收复北宋领土按宋朝军力都是件奢侈的事,所以只要成吉思汗出来了,都只是无力回天的事,北宋错过了太多的好机会,而且金崛起之前,辽和夏两个对手没打好也没有下决心去死磕,到了失去半壁江山,几无回天之力。
金元大事记: 1211年蒙第一次攻金,会河堡之战灭金精锐 1212年蒙联合金叛将耶律留哥二次攻金,成吉思汗中箭而退 1213年成吉思汗率主力三次攻金 1214年金宣宗吓得迁都开封 1233年金朝大将崔立在开封发动兵变后降蒙。 1234年金亡
对比看:金宋元大事记: 1211年,金都被围后宋断供,金迁都前后两次索要积年岁币 1214年,金迁都开封后,宋开始拒交岁币,金开始了七年伐宋 1219年,金人发动了最后一次大的侵宋战争 1223年,金宣宗去世,哀宗继位,宣布不再南侵 1227年,成吉思汗死,遗命借道南宋,绕潼关以灭金。 1232年,宋蒙协议合作灭金,蒙许灭金后黄河以南的归还南宋
一、北宋统一 宋太祖赵匡胤时代 赵匡胤时代宋军是所向披靡的,宋是募兵制的朝代,北宋最大的痛就是历史原因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虽继承了后周收复的瀛、莫两州,但把东北隔断在外,自京津以降皆一马平川不说,古代最大两个马场,东北归辽了,西边的马场归西夏,导致整个宋朝都缺马,只能以步卒对抗骑兵,甚至南宋羊肉都要900文一斤成了奢侈品。
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接手后周称帝,开始统一中国,从时间顺序上,乘湖南内乱假道伐虢,963年先灭荆南(今湖北西)同年再灭湖南,接着965年灭蜀,花蕊夫人有首诗写到蜀的灭亡:“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宋兵入蜀只有三万人,从出兵到破城只用了16天,光杀的解甲的士兵就有二万七。虽说是蜀不争气,但赵匡胤时代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随之966年灭南汉(两广)没废多大力,对方不站而降,打南塘李煜费点力气,南塘地方很大,包括苏皖的长江以南,全部的江西、湖北包括武昌的东南部还有福建北,还有着长江天险。宋太祖派曹彬、潘美为大将出证南塘,南唐落地秀才樊若水为了投靠宋朝,以采石矶钓鱼为名,往返两岸用丝绳测量江面宽度,建议架浮桥被宋太祖采纳,于975年灭南唐。南唐唯独江州城宁死不降,城破后坚持巷战,被屠城三万七千人。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 976年,宋太祖带着收复燕云十六州壮志未酬去世了,仅50岁,据《续湘山野录》记录“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帝已崩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摘录书中留待详考。
《宋史纪事本末》记录赵匡胤临死前情景也类似,说的是把晋王赵光义单独诏入内只见:“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但留下两个历史之谜,一个是“太祖誓碑”,传说是太祖寝室的夹室,有一面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盖上,历届新天子登基都要恭读誓词:“一、保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税”,不管怎样,宋朝虽然整体政治气氛不如唐宽松,但整个宋朝确实少杀士大夫。
另一个谜是“金匮之盟”,这是在太祖长子德昭在979年、赵德芳在981年都死后,于981年赵普所献,说奉杜太后“金匮遗诏”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
976年,宋太祖死,宋太宗继位,两年后即978年,吴越和闽南也献帝归降,至此统一中国只剩下一个北汉,北汉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跟辽国结盟,宋太祖也有意留着作为跟西夏和辽的缓冲,979年赵光义进攻北汉,果然契丹来援,契丹在白马岭渡涧,宋军严阵以待,本来主帅准备等对方全部渡江后一网打尽,监军执意按兵法半渡而击,果然契丹大败,宋军趁机收复了北汉。 但此次也让赵光义有了轻视契丹之心。
一、宋辽战争 契丹本原始东胡种鲜卑族的别支,唐朝时安禄山史思明主要任务就是镇抚契丹,唐末乱世后,契丹趁机得以复兴,五代时,中契丹内一个大贺氏的大族选了耶律阿保机为头领,并统一了契丹,于916年建立了契丹国。
耶律阿保机死后大臣顺皇后的意思选了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为辽太宗;长子人皇王投奔后唐被封为怀化节度使,不久后唐明宗李嗣源去世,933年愍帝李从厚即位,934年潞王李从珂兵变称帝。936年(天显十一年),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求耶律德光出兵后唐;耶律德光五万人南下,帮石敬瑭取得后唐天下,改国号为后晋,石敬瑭守约将十六州给契丹,这十六州都在常常以南。
石敬瑭在位6年后死传位给侄子,但接任者石贵重不服契丹,耶律德光带兵平了后晋,进入洛阳捉了石贵重做了三个月的中国皇帝,但因为气候不适应仓惶北返居然死在路上。原后晋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占领了洛阳、开封、在太原称帝号后汉。后汉时郭威发动政变,改国号为后周。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继承王位叫周世宗。
后周周世宗于959年发动北伐夺莫州、瀛州,正欲取幽州时重病,不得不罢兵南撤。周周世宗病死后,赵匡胤趁欺负孤儿寡母来个陈桥兵变,继承的后周领土,在此基础了统一中国。而在后周郭威政变成立后周时,原后晋刘之远弟弟刘崇不服,建立北汉,以示是继承后汉传承。以后赵匡胤继承的是后周的家底,最后一个平复的是后周建国时同时分裂出去的北汉。这是燕云十六州失去和宋起事地盘的由来。
“幽”是今北京,“云”是今大同,宋缺少了幽云十六州大概等于缺少了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辽,契丹族,国土在燕云诸地基础上再加上传统的东北三省、内蒙等。
而西夏相当于现在的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其他的,吐蕃相当于现在的青藏地区;大理相当于现在的云、贵省,还包括四川西南缅甸等;西州回鹘相当于现在的新疆,黄头回鹘相包括沙洲(今敦煌)、凉州(今武威)、秦州(今天水)、贺兰山;
北宋疆土腹地拥有鲁、豫、湘、鄂、皖、闽、浙、苏、粤、赣、琼、重庆、上海;北部边境跟辽国分河北、天津、山西、陕西,跟西夏分甘肃,宁夏,青海;西部边境包括四川,贵州,广西这些省的多半; 1、宋辽战始(赵光义时代)(宋太宗赵光义976年-997年) (1)第一次幽州之战:979年宋在太原屯兵10万准备攻打幽州,败走高粱河
(2)第二次幽州之战:986年趁辽幼主12岁继位萧太后摄政,以为有机可循,三路攻打幽州,宋军岐沟关被打败
高粱河之战(第一次幽州之战)
979年赵光义击退辽对北汉的援军后,产生轻视心理,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时想一口气拿下幽蓟,士兵们本以为拿下太原得到奖励并休兵,根本没有做好继续远征的准备,士气低落。宋军共12万人,辽军15万人只动用了8万。 跟赵匡胤戎马生涯打出的不同,赵光义做了16年的开封府尹,文官出身且第一次指挥队伍。最大错误就是,把兵力分散在燕京城四周,没留机动队伍防止对方增援。
而辽一开始被围10天都觉得守不住了,已经打算放弃幽州,耶律休哥请缨带兵救援抄了宋军后路。辽军守城军队2万,外围军队3万,其中外围军队多次被宋军打败,但宋军10万主力作战部队居然没有剿灭外围救援的3万残兵,以至于耶律休哥跟这些散兵汇合对宋军来了个反包围。
宋军在辽军的夹击下本也能奋勇作战,还重伤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但宋军得不到生力军支援,没能利用这个优势,反而自己的主帅赵光义腿上中了一箭自己骑着驴子跑失踪了,害得差点军队就要另立新君了,这种慌乱下只能溃败,把赵匡胤最精锐的禁军给糟蹋掉了。
高粱河之战后辽军报复: 980年辽对去年宋进军报复,耶律休哥在瓦桥关打败宋军一直追到莫州,赵广义再次亲征,但追至离莫州还有280公里的大名不敢再进;
982年辽军三路出兵攻满城、雁门、府州,三路辽军都被宋军击败,后辽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后用兵高丽、女真,无暇南顾。
岐沟关之战(第二次幽州之战) 986年,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三路合围幽州。
按理说曹彬和潘美都是灭南唐的主将了,杨业就是传说中的杨家将。开始很顺利,曹彬涿州、潘美克朔州等,但曹彬克涿州后与休哥对峙于涿水之北,却被对方游击轻骑切断粮道搞得焦头烂额,十万大军在涿州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曹彬无奈,退师回雄州取粮,契丹夺回涿州。
在得知其他两路取得重大成果后,再次进攻涿州,走了20天才到粮草又不继,只得撤退。被追至岐沟关,宋军大败,伤亡惨重。残部夜渡拒马河,耶律休哥从后追击,溺死河中的不计其数;曹彬走易州渡沙河时死者又过半。 曹彬打败后,潘美奉命主动撤退,耶律斜轸趁宋军退,集中十万兵力反攻蔚州,宋援军至蔚州,城中宋军见援军至也突围而出,被耶律斜轸设伏兵突袭、杀两万余人。
杨业奉命护送收复四州的百姓迁移内地,被监军王侁胡乱强行指挥与耶律斜轸10万大军正面对抗,转战一天好容易到了陈家谷口,本来预先说好的接应,居然空无一人,杨业重伤被擒,其儿子杨延玉和其他人全部战死。后来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和孙子杨文广,三代抗辽就是现在的杨家将故事。
2、澶渊之盟(宋真宗时代)(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 两次幽州之战把赵匡胤留的军队家底给打没有了,从此后宋军再也不敢言北伐,宋与辽的国力此消彼长,本来宋朝国势胜过辽,现在天平倒向辽。
自宋两次幽州之战主动向辽发起战争后,辽在其后20年间不断骚扰宋国,但除了998年和999年两次大规模入侵外,其余只算是频繁的小侵扰。 997年宋太宗死,宋真宗继位,宋主和被辽拒绝。 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寇准的力劝宋真宗澶州督战,寇准重用抗辽屡立奇功的杨嗣和杨延昭。辽军在定州于宋军相峙,在澶州僵持时辽是久峙不下,宋甚至还略占上风。
这时,早于1003年被辽俘虏的宋降将王继忠,原是真宗的侍卫,因为骁勇善战被萧太后授予高官配以贵女,但他既蒙新宠又念旧恩,一心想促使宋辽和好,僵持不下给了他这个机会,于是双方开始边打边议和,后签订了澶渊之盟
1005年1月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协议主要内容是: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
据说使者签字临行前,真宗透露底线是给契丹的岁币最多100万,但寇准把人叫过来说,虽然有圣旨,如果超过30万我砍你头。所以这份协议不算离谱。更难得是,此协定后,双方百年间没有大的冲突。
富弼之盟(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 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宋派富弼交涉,契丹放弃了土地要求,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称作富弼之盟。
但纳币用献还是纳或者贡字双方扯皮很久不了了之,于是宋用“纳”,辽史则用“贡”。 此次宋辽协议后,契丹兴宗大举伐夏,此后契丹西夏战争频繁。对宋消停了很久。
分水岭为界(宋神宗赵顼1067年-1085年) 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辽认为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宋损失东西之地700里。
再之后 分水岭划界后宋辽之间再无大的征战,反而辽要慢慢面对金的崛起了。宋虽受辽长期小侵扰,但大的战争主要是集中在赵光义主持的两次北伐,耗尽了宋的精锐,而同时要应付辽夏的侵扰,禁军从西夏吃紧从40万激增到80万,宋一直要养活庞大军队应付边界地区的侵扰,而且宋面对的邻居没有一个善茬,这庞大的开始也是宋开始积弱的原因。
1101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死,此后辽开始衰弱 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建国号“金” 1125年,辽被金和宋联手灭掉
一、宋夏战争: 拓跋思恭,党项人,原是有鲜卑血统的拓跋赤辞的后裔,后唐时因为助唐讨伐黄巢有功,被赐姓李,封为定难节度,受命统治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
当宋太祖收复北汉统一中国后,这是位子传到李继捧,李继捧982年自动献出夏、银、绥、宥(静州已被宋占领)给宋太宗。 同时其弟李继迁不服党项人纷纷归附。
宋太宗击退李继迁收复夏、银、麟三州,在失去五州基地成为流寇后,本屡遭强大的宋军打击,屡战屡败不说连老母也被宋军俘虏了。
986年,在宋跟辽第二次幽州之战时,李继迁投辽,辽也知道他临时自保,故意给宋制造麻烦,封李继迁为定难节度,辽甚至没有给李继迁实质性的帮助,但给了他打着辽的旗号招徕旧族的机会,本来那些人早土崩瓦解,如果宋不先跟辽冲突,以宋当时强大的军力,加上连根据地都没有只是流动侵扰的李继迁,根本可以把西夏按捺在萌芽之中。
就这样,李继迁在屡战屡败不停骚扰,掠城有余攻城不能的屡战屡败中,在辽和宋之间反复投降活得好处,先是辽封为大夏国,接着宋太祖连出昏招,居然听赵普建议,派已经被迫献出五州投降在开封养老的李继捧重新带领夏、银、绥、宥、静五州任定难节度使,去对付李继迁。
李继捧能力不足不说,毕竟面对自己族人利益问题,常有私人防水不说,经常为李继迁反复诈降打掩护,本来李继迁没有攻城之能,宋太祖为了跟辽争取他,居然把银、绥送给李继迁,封为银州观察史。
李继迁以民族光复为由策反李继捧,这时候宋又连出昏招,为了经济上打击李继迁,宋太宗发布在西北禁言,虽然打击了李继迁,但也把没有投靠的部族逼得没有生计倒向了李继迁。接着李继捧被算计失去了夏州,再攻银州,但依然被打得丢弃了城市逃入大漠。
但这时候的李继先已经深获银夏诸州族人的拥戴,而宋军由于远在大漠军粮运输费劲,宋太宗听从宰相吕蒙建议,毁弃夏州旧城,将居民全部迁往绥、宥。一直到宋太宗死,赵光义一直以无以伦比的姑息对待李继迁。
神宗继位后,李继迁纳款求和,神宗只得封李继迁定难节度统治夏、银、绥、宥、静五州,1002年,李继迁又占领灵州; 到了李继迁儿子李明德一代,虽然李明德在位29年保持纳贡与宋没有冲突,但在1028年让其子李元昊取得回鹘的甘州,自此,全部占据了古代马场的河西走廊。然后过了十年后西夏兵强马壮,开始从李元昊开始真正开始成为大宋的祸害。
如果单单几项决策失误,或者军事失败,那么不足以让西夏建国壮大,问题是长期的昏庸无策,在夏明明没基地不堪一击,仅仅是因为战线长疲于应付,就采取的一味姑息,以为鸵鸟谦逊地把头埋在沙堆,尘世就开始安宁,宋太宗无论打仗还是眼光战略,跟宋太祖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可以说,大宋的一半是他葬送的,坐视西夏建国壮大,跟失去燕云十六州没有区别。
1、元昊犯边(仁宗时代)(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 (1)1038年(宋仁宗景祐五年),李元昊脱宋称帝号大夏 (2)1039年,夏犯延州被狄青打败,又诈范雍大迫宋军与延州城下,仁宗贬范雍,任韩琦为西安抚使,韩琦推荐范仲淹知永兴军。 (3)1040年,西夏开始进犯宋朝,发动三川寨之战,宋军死伤5000余人,开始宋夏初战中“镇戎三败”的第一败 (4)1041年西夏军攻宋,败宋军于好水川,这是“镇戎三败”的第二败 (5)1042年西夏大败宋军于定川砦,这是第三败,范仲淹说:“镇戎三败, 杀者伤者前后二十万人”;同年,辽趁机打劫,在澶渊之盟协议外,逼迫宋向契丹岁贡增银,绢十万两;同年,范仲淹变法。
宋同西夏作战的将领是韩琦和范仲淹,甚至范仲淹是韩琦的保举,但两人战略不同,韩琦是主张大举用兵,认为“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外”,范仲淹是求稳,主张稳守不予野外作战,耗死对方。但韩琦派数万人穿插敌后被包围全军覆灭,从此后开始采取范仲淹的清野固守。
元昊进犯后,宋大概分成四个军区:鄜延路屯六万八千,环庆路五万,泾原路七万,秦凤路二万七千。四路驻扎中央禁军近20 万,加上地方弓箭手和蕃兵约有30 余万;但也同时大大牵制了宋朝的军备,禁军从40万人,急增到80万,后有欧阳修所说的装备拙劣、练兵走与形式,射手只求拉弓不求准星,弓弩手佩戴的刀形同摆设。
2、仁宗和议:(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 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除夏谅时期有破坏,总体和平了20年。根据协议宋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宋是“镇戎三败”,西夏之所以愿意议和是因为战争后宋停止了榷场贸易,使得西夏“饮无茶,衣昂贵”,战争的掠夺抵不上榷场贸易的收益,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开始冲突,不久后就发生辽夏间的贺兰山之战,所以当时在对辽紧张的压迫下,西夏也同意议和(1044年10月辽夏发生了第一次贺兰山之战)
3、谅祚之乱:(宋英宗赵曙1063年-1067时代) 早在 1048年元昊死后李谅祚周岁继位,而1049年辽夏发生第二次贺兰山之战。夏不像辽那么守合同,也就是因为皇帝小,不停同辽开战,才使得仁宗和议能保持20年。
1063年宋英宗继位,李谅祚这时已经16岁了,一直到1067年这5年间两国战事没消停过。好笑的是西夏也是1063英宗继位开始折腾,一直1967年宋英宗和李谅祚都死了才消停。
(1)1064年,李谅祚遂派使者吴宗入贺,贺表言辞不逊被英宗斥,李谅祚年少气盛一怒之下以十万众分攻秦凤、泾原诸州,驱胁熟户八十余族,杀弓箭手数千,掠人畜万计 (2)1065年,李谅祚又进攻宋庆州, (3)1066年,李谅祚派兵大举攻大顺城,分兵围攻柔远砦,火烧屈乞村 (4)1067年,谅祚担心横山羌为宋所用,下令将横山地区各民族全部迁徙到兴州。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绥州故地,他的弟弟嵬夷山先前已归降种谔,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引诱嵬名山,种谔不等朝廷答覆包围嵬名山的帐落并,收复绥州,得藩户一万五千人,士兵万人。 后因李谅祚挑衅,以种谔无端生事贬随州,但以后种谔依然屡获重用,历史上种家军也很出名,种世衡八个儿子中,种古、种诊、种谔、种谊皆有将才,颇有战功。 (5)1067年,年初宋英宗死,年底李谅祚死。英宗死后宋换成喜欢开边的神宗,同时李谅祚死后其子李秉常(1061年—1086年)继位,这么一变化,西夏国势渐颓,逐渐处于守势,李谅祚之后,宋夏说不上谁侵谁边,虽然宋被夏抓入消耗的泥潭,但多是宋开始折腾夏了。
3、神宗开边(宋神宗赵顼1067年-1085年)
1064年(英宗治平元年),李谅祚的西夏又开始寻衅,一直到1067年地李谅祚死才消停。而英宗之后的神宗向有汉武帝开边大志,趁西夏内乱之际,准备一举荡平西夏。
(1)1081 (元丰四年 ),五路伐夏,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 (2)1082 (元丰五年 ),永乐城之战,上年占领了诸州后,为了防守,神宗决定在米脂建筑永乐城防御,城初建成西夏30万军来犯,永乐城给水全在城外,城中无泉无井渴死大半,将校死数百、兵士役夫死20余万,神宗雄心至此收场,永乐之役之后神宗死,神宗死后一年,王安石也死。
五路伐夏大概:
种谔领军九万三千延无定河而进,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从夏州在进时,粮饷不继又逢大雪,士卒死亡十之一二、溃散难逃的十之四五。
刘昌祚领兵三万先到灵州城下,高遵裕领兵八万八千随后赶到,本来两路军都一路披靡,但围攻灵州时,两将交恶,围困灵州十八日不下又被夏军水灌营地、死伤无数。
五路中,李宪由临洮出发攻克兰州,本约定五路会使于兴、灵,进至泾原边境,其他诸路已退,于是奉命撤回煕河。自此西夏坚壁清野、死保兴、零两州。
4、绍圣转折(宋哲宗赵煦1085年-1100年) 哲宗接任后有两个阶段,永乐城之战后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元祐小休(1086年—1094年)到主动进攻的绍圣拓边(1094年—1098年)。
章淳、曾布执掌朝政后对元祐时期的政策大加抨击:“近十年来,朝廷容夏人备至,而夏人犯边如初”,提出浅攻扰耕,不冒险大兵压境,破坏西夏边民耕作,不断出兵学游牧民族的小股子扰民,消耗夏国国力。应该说这种见解是非常正确的,从没见到能守出天朗日出的。
(1)元祐时期战事: 章楶 1092年进士出身的章楶担任主帅,章楶战术是堡垒战术和浅攻战术。1096年开始,章楶在石门峡修筑了平夏城和灵平砦等,以后成为了对付夏朝的关键。章楶为只有野战军在外线作战,城寨内士兵才有信心坚守。他计算环庆路城寨共三十多处,若西夏动员二十万精兵,尽围各城寨,每处便不及一万,无足深患;若不尽围,便无法阻止宋军互相策应,进行机动战。
而之前都是采取筑城修寨,正如西北边陲名将范仲淹认为的宋军应在要害之地筑城修寨,招降藩部以削弱西夏补充宋军,整顿军备训练士兵,用浅攻长期骚扰打击西夏;但是韩范虽然有名,但仅仅是固守而已,宋朝抗夏有狄青、韩、范,抗辽有杨家将,抗金有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兴四将,还有清涧种家子弟、府州折氏子弟,但都名声大效果小没起到力挽狂澜作用。
洪德城战役 1092年十月十二日,西夏梁太后二十万大军大举亲征围攻环、庆两州,7日不下反被宋包围在洪德寨。经过一昼夜激战,夏军大败,处于中军的梁太后险些被俘改装逃走、宋宋军斩敌首级千余。 而宋军的兵力环庆路驻军约五万,扣除各城寨基本戍守部队后,大约剩下二万六千人左右的野战部队,另外可以调发四千名下番兵;环州于十二日受围后派张存率五千赴援,在十六日又派李浩二万支援。 洪德堡战役意义一是难得的以少胜多,二是这时候的夏有借助辽的声援之势,如果不胜,对辽边境堪忧。
(2)绍圣时期的战事:
平夏城 平夏城与1096年开建,1097年建好。平夏城就位于泾原路的葫芦河川,切断了西夏补给源,因为石门峡江口位于葫芦河川内,进来后再无天险,原野广阔水草膏腴。平夏城的建成无论是从名字上还是地理上,都是对西夏进入战略进攻,同时在1097年左右,西夏开始依辽抗宋,但辽只是给予声援。
平夏城之前的堡垒战 为破坏宋人的浅攻扰耕,西夏梁太后也是在边界要害建筑城堡,这就有了双方边大边抢建堡垒的有趣现象 (1)1096年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50日组织了14次小规模的出击行动,梁后反扑,发兵绥德等出师不利,8月夏军进犯顺宁寨,中伏损失数百人;9月夏军诈降,双方激战一场未分胜负;10月又集50万军攻击鄜延路 (2)1096年,西夏50万人三路入侵鄜延路,战线200里,亁顺母子亲自击鼓督战,但因宋朝有备,攻破几个堡垒后撤退。在此战役中,梁太后筑堡对抗得以实施,西夏军曾筑起十一座堡寨对付十一路宋军。 平夏城之战 1098年,西夏集结军队四十万开赴平夏城,章楶坚壁清野,固守待援,西夏军久攻不下,被宋军击溃损失两万。这是历史上战略转折的关键战役。平夏城之战后,《宋史》说:“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
5、横山之战:(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 准备工作:收复湟鄯 湟鄯都是1009年被羌人占领的地方,宋用兵青唐,等于断夏一臂,青唐得手后,宋徽宗时期对夏的战事就开始了 1103年,童贯、王厚熙州二路出兵,其中王厚取得羌人占据94年之久的湟州, 1104年,童贯、王厚再取鄯州和廓州,加上上年取得的湟州等,为宋拓疆3000余里
横山之战前夕: 平夏城之战后,反而是夏担心屡屡丧失国土,西夏主亁顺主政后开始改革,从尚武转变成崇文,对外依附辽朝。1100年梁后死,担心辽国不利向辽请婚,辽不许;1102年再提,辽回答是“命徐议之”;1103年亁顺拉开脸再求,辽帝算是同意了。从此可见西夏对辽的依赖。
(1)1104年蔡京多次设法引诱夏将仁多保忠,亁顺大怒声称借兵于辽带数千骑兵在渭、延、庆等地抢掠,被挡在延州并被击败,亁顺乞求辽援兵未获响应;转向延州求和,被拒,延州同时大批招揽西夏边民,不从则杀,亁顺怒而去攻平夏城。 (2)1105年,夺银川。亁顺求辽一起出击宋朝,辽派兵千名驻塞上,并请宋召回伐夏人马,宋拒绝;韩世忠大败夏军于米脂,攻陷银川。年底,辽再次调停要求宋退兵,宋徽宗不同意,蔡京示意有意激怒辽使,以绝辽人斡旋之念。 (3)1106年,辽调停议和。 辽让宋归还夏城寨,宋使在蔡京授意下对辽帝出言不逊,辽帝居然一直不知怎么应对。最终徽宗还是答应辽的调停,只答应将本年取得的土地还西夏,至于银川等归为制内。 (4)1114年宋徽宗以西夏招纳宋叛将为由,命童贯讨伐西夏。
横山之战: 1114年(政和四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 1119年(宣和元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恢复旧时赐名作赵乾顺,徽宗同意休战 攻占横山后,战线已经推到了西夏国都前,眼看西部商业通道就要打通,平西夏后北宋也将得到梦寐以求的养马场,大宋也将以装备自己的骑兵部队。更难得西北军在没事跟西夏打游击中居然练出精锐的西北军
6、辽亡夏扩 1124年,夏金称臣,金赐予辽西北领土给西夏 1126年,夏按金割地的许诺,乘金攻宋的机会,开始攻打天德、云内、武、朔等八地,武、朔被宋阻止,天德、云内被金占去。同时宋在西夏修筑的堡垒相继被攻占 1127年,金朝把陕西西北部约千里割给西夏,以抵偿原答应给夏的天德、云内
7、夏之灭亡(夏蒙之战) 1205年成吉思汗决计灭金,为防西夏的掣肘发兵攻夏 1207年西夏人不向蒙古纳贡,成吉思汗率士军攻到斡罗孩城,由于西夏反抗激烈使成吉思汗不敢深入腹地,次年春退回。 1209年成吉思汗再征西夏,蒙古军一直攻到西夏首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相持两个月引水灌城却决堤淹了自己,撤退议和,西夏纳贡宋公主和亲,开始屡助蒙攻金 1218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发兵随蒙西征为借口,遣军攻人西夏,西夏奉蒙古为主。 1226年,成吉思汗再度攻击西夏,原因为西夏违反了和约。先后拿下甘州、沙州和肃州、夏州等 1227年成吉思汗分兵围困中兴府,自己则率军进攻金朝,西夏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