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书读而后知(一. 二. 三)
查看: 240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读而后知(一. 二. 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9-11-7 1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泌水 于 2019-11-14 14:02 编辑

    我们经常习用的语言和文字,绝大多数都有它的出处和原始含义。人活了几十年,日常脱口而出、信手写来,却不知道这语言和文字的始创、沿革、含义和延伸,虽不能说是一种悲哀,但不大不小也是一种遗憾。笔者就有这种抱憾,随着不断地读书,急于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抱憾也就日趋沉重。故特录出些许,以作自警和牢记云。
    一 文化  《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就是从这里提炼、演化来的。它的意思是:观察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以了解世事的变迁;观察人类的活动行为,资以进行社会教化。文,有纹理、次序的意思,化,有驯化、教化、感化的意思。可以这样说,文是先天存在的,化是人类后天依照对文的理解掌握而付诸的有理智有目的的行为。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发现、发明、创造,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等。狭义的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掌握文字的知识。
    广义的文化大了去了,不是我辈庸碌者所可深道的。单就狭义的文化而言,就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我们时常把人群中学历高、读书多、识字广的人叫有文化。细论起来,这些人中未必都是好人。说他不是“好人”,是说他只掌握了“文”,却没有“化”。这部分人中又分两类,一类是食文不化,另一类是食文恶化(或叫异化)。食文不化的人是书呆子,学不能致用,逢到处理事情老是走偏;食文恶化的人是以文济恶。这类人虽满腹诗书,满口仁义道德,却愣是不往正道上使劲,借着满腹的韬略技巧,干些不齿于人类的坏事。这两种人国史中不乏其类,尤以后一种人危害性最大。若叫他们操了国家权柄,斵了历史车轮,往往在某个历史的紧要关头,给国家平安,社会进步造成迟滞甚至颠覆。
    东汉末年的李郭之乱,其首为媒蘖者有两个人,一个食文不化的王允, 一个食文恶化的贾诩。
    王允和吕布密谋诛杀了董卓,自以为天下无复患难,颇自骄傲。朝廷首议赦免董卓旧将部曲,王允等人疑而沮止,再议解散或收编这支军队,终因多疑多虑未果。李傕等人惶恐无所依,遣使者请求赦免,王允又以“一岁之中不可再赦”为理由拒绝了他。使得这伙残将散兵益加恐惧,意欲各自解散,潜行回乡。这时有个武威人叫贾诩的,虽官居讨虏校尉,却不为朝廷效命,反而给李傕等人出坏主意:“你们如果弃军单行,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就可能把你们逮住。不如组织起来,向长安进攻,为董公报仇。如果得手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晚。
    李傕郭汜等人信了贾诩这番话,遂聚结散兵,鼓噪西行,快到长安时贼兵已集十余万人。结果长安城被攻破,幼帝被劫持,无数生灵涂炭,王允等朝臣多遭横死。胜利果实葬送,太平希望破灭,军阀混战,天下播荡。直至金瓯三分,依然争战不息。
    王允和贾诩都算得上聪明的有学问人,他们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都干了些什么呢?为啥要这样干?值得后人深思。
    文和化是两码事。一个人光有知识才干远远不够,还要佩之以品德操守,才算是一个完善的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国家做些好事,才能为自己树些美名。
    常见乡党中有些人家,丁口兴盛,居家雍睦。询察其老当家的,原来是个不识字的人,他受的教育多是从老一辈那里得来,或是听乡塾念叨,或是看鼓书俚戏,但他却能持家稳局,出纳公允,损益有度。教儿孙重仁孝忠信,待乡邻有厚道之风。一家延至四世、五世同堂,终无阋墙之虞,其后代也多是社会名流俊秀之士。这就充分说明,一个受世人敬重的人不在他识文断字多少,而在他感受天地间浩然磊落之气,并把这种“道”和“理”始终贯彻到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当中去。这种具有道和理的浩然磊落之气就叫“化”。
    一个家庭具备了“化”,千万个家庭都具备了“化”,无论何世何代,垂拱而治将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惜的是,这年头有文的人多,具化的人少。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9-11-7 14:14 |只看该作者
大水文思逸兴,一篇一篇的,谈古论今,不乏灼见。点赞点赞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11-7 15:07 |只看该作者
这真是信手拈来的文化啊,来涨姿势,原来还真不知道这词的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11-7 15:47 |只看该作者
有历史,有见解,好文!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11-7 17:57 |只看该作者
以天化地兼化人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11-7 19:14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19-11-7 14:14
大水文思逸兴,一篇一篇的,谈古论今,不乏灼见。点赞点赞点赞。

扔个烂砖头,引你好玉石。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11-7 19:15 |只看该作者
一水天涯 发表于 2019-11-7 15:07
这真是信手拈来的文化啊,来涨姿势,原来还真不知道这词的出处

妹子过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9-11-7 19:17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19-11-7 15:47
有历史,有见解,好文!

谢谢刘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9-11-7 19:20 |只看该作者

鹅兄说的极是,天道无亲,惟德是辅。看来天的化育之恩无穷无尽。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9-11-8 08:30 |只看该作者
好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9-11-8 10:5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9-11-8 12:55 |只看该作者

曲儿误,周郎顾。
你来看就是我的荣幸。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9-11-8 13:07 |只看该作者
    二 .黎民百姓  我们常言“黎民百姓,芸芸众生”,其实在我国远古时代,百姓和黎民是两个社会阶层,并不是如今所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百姓”和“黎民”这两个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意是:九个部族敦睦和平,才能使百姓稳定有条理,百姓得到清明的教化,天下万邦才能谐和统一,黎民在这样的治理下才能转变,世事才能雍熙繁荣。这就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四个不同的等级地位。九族是统治阶级,百姓隶属于九族,而下是万邦小部落,黎民是最低级的人--奴隶。
    汉代学者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的很清楚,“百姓,谓百官族姓……,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就清楚地表明,远古时代的所谓百姓,是指那些地位仅次于诸侯的人群。那么黎民呢?黎民就是做土工劳役的“人徒”了。诸侯百姓是不去“敷土”的,他们只管“兴”,兴起发动。做苦工的人由黎民去担当。
    人徒何以称黎民?现代学者范文澜先生认为:我国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有个九黎族,这个族群部落繁衍迅速,最早北徙进入中部地区。九黎族的部落首领叫蚩尤,他率领九黎族与居处中原的炎帝部落多次交锋割据,终于导致涿鹿大战。结果蚩尤战败被杀,九黎族自此分崩离析,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而后建立黎族,另一部分被炎黄部族俘获奴役,成了当时社会最下等的“黎民”。
    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炎、黄、夷三大部落的百来个氏族组合而成的大部落,属于这百个氏族的群体统称为“百姓”。本部落的奴隶称“民”,俘虏来的南方外族人称“黎”,合称“黎民”。“黎”的地位有时连“民”都不如。
    鼎铭金文中“民”字像一个裸体人露两乳,足上羁以器械的形状。民字义训为瞑、盲或冥,都含有贬恶之意。《尚书》载: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羿播百谷养黎民,实则是用刑戮来强迫黎民耕种服役。由此看来,古书所称“百姓”与“黎民”显然是两个不同阶层的群体,有明显的贵贱之分。
    延至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各个阶级阶层都有大的起落分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百姓”,由于犯罪、战败或家道中落,很多人沦为“黎民”,。黎民中也有人靠了战功、技艺、学问或贵族接引等机遇跻身于“百姓”。到了先秦,百姓和黎民的分别几至模糊不清。汉唐以后,二者习常合称。
    黎民最终和百姓平起平坐,且黎民在称谓上时常冠之于前,这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明显轨迹,也是社会最底层阶级不断壮大,并在千百年间强烈诉求反抗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虽然这进步来得那样缓慢,以至于老百姓一直不如为官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9-11-9 13:46 |只看该作者
    三 .寻常  寻常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多作平常、素常解,殊不知它还是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大戴礼记.王言》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人的手不但是劳动的器官,还长期充当过度量衡工具。远古的时候,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长短、大小、多少、方圆等数量和形状的概念。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确立了标准,产生并完善了统一的计量方法。初期的计量形式是远取诸物、近取其身,最方便最实用莫过于用自己的手足来度量长短、粗细、多少等。如用手抓米满握叫做“溢”,两手合捧米叫“掬”,连掬四次叫“豆”(后来叫“升”)。中医针灸,先定穴位,中指中节的宽度为一寸,称为等身寸;五指伸布岔开,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叫一拃,约合六寸,再曲中指如跪,令食指向前定位是谓四寸,合一拃共为一尺。两臂平伸,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为八尺,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
    如果测量地域,就不能趴在地上用“寻”去丈量了,于是就用足来代替。一举足为“跬”,再举足谓之“步”。一步约六尺,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身高腿长的人量到最后,可减去几足,身材较矮的人可增加几足。这里所说的足,就是从脚跟到踇指尖的长度。
    古代“寻常”这个词意到如今为啥变得面目皆非了呢?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土地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古代土地的指认、买卖、分割、界定等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丈量土地时,精准的工具不可能时时具备。用腿足最方便,但是不同的人去丈量,跨度就不一样,失之公平。用“寻”和“常”去丈量,既不方便同样也不准确。长期的实践就创造了用绳线、葛藤、木杆等物,先用“寻”或“常”在绳葛木条上定好刻度,再拿这些工具去丈量土地,既准确又省时省力,故一直沿用到近代。
    正是因为“寻常”是取诸己身,又经常运用,寻常一词才演变为现在的平常、素常的意思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9-11-12 16:25 |只看该作者
这篇我要复制下来的    很长见识   我有时候也很孔乙己   爱和这些字句较真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9-11-12 16:28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次  有友出联  皆是寻常事    我对了一个   莫如三五杯    有人笑话我不懂乱对    我也没说啥    笑就笑呗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9-11-12 20:05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19-11-12 16:28
记得有一次  有友出联  皆是寻常事    我对了一个   莫如三五杯    有人笑话我不懂乱对    我也没说啥     ...

他就笑话在这个数量词上。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9-11-12 20:07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19-11-12 16:25
这篇我要复制下来的    很长见识   我有时候也很孔乙己   爱和这些字句较真

我也是看过书才知道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9-11-12 21:04 |只看该作者
有文化。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9-11-12 22:56 |只看该作者

差的远。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9-11-19 14:14 |只看该作者
继续读哪!!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9-11-19 19: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泌水 于 2019-11-19 20:00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9-11-19 22:51 |只看该作者
刚刚回帖用了个“寻常”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