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7-11-18 08:26 编辑
弑师之叹
一个成绩很好的高三学生,因为和班主任的争执,手持利刃扎死了班主任,手段十分残忍,二十多刀。
看到这样的新闻,未免惊叹,多大的仇恨,能让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如此残暴?
不知道案件会不会有更深层的理由,仅就媒体披露的内容看,死者何辜?
有人如是说:这毕竟是个案,那意思是个案不具备代表性,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是,如果这样的个案不能引人惊醒,不能发人深思,我们是不是过于浑浑噩噩了?
笔者家里有个亲戚,是高中老师,班主任,用她的话说:现在的学生确实很难管教,为了提升成绩,为了做最后冲刺,可以说高二三年级无论是学生还是班主任,都是在一种焦虑的情绪下。
用老师的话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为了最后这一仗,宁当黑脸人,也要赶着学生们往上走。而学生们,从幼儿时代就被那种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所蛊惑,觉得只有读书读好书,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也必须努力。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可以说各方面的压力,都无处不在的挤压着那些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偶尔个别扛不住压的,物极必反,走了极端也不算意外。
话可以这么说,结果未免令人唏嘘。在这起悲剧里,没有赢家。老师没错,倒在了岗位上,而且据说一直以来他对这个孩子都很关照,却忽略了一个最不该忽略的,那就是青春期的孩子那种叛逆。
把自己的老师杀死,这不是一个意外。或许这种仇恨的种子,早就在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忽略对其背后的探究。
师生之间不应当是水火,而应当是细雨和泥土,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悲剧,究其根本,我们的教育缺失有失位。为了追求所谓的成绩,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感受,忽略了他们心因的变化,日积月累,偶尔的矛盾就成为事态的导火索,以至于酿出不可收场的悲剧。
我相信多数的师者都怀有一颗教化学生的仁心,问题是在急于提升学生成绩的时候,是否关注过他们个体的心因感受。能因为一件貌似不大的事情,向自己的老师举起刀子,几十刀下去,这种疯狂你要说没有理由,也难以令人信服。
我们的教育体系,如果不能把品行作为第一要件,可以预见,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成为个案。现在是成绩第一,其他都退而求次,这是本末倒置。教育的本意首先是培养人,然后才是灌输其成才。这种关系如果颠倒了,甚至是置于不顾,悲剧的发生也就不意外了。
这是一种可怕的撕裂,不能因为什么当事人十六岁就能免于刑罚,这种孩子,必须为自己的恶行买单。校园暴力的犯罪成本太低,学生违法有恃无恐。
同时,如何尊师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当一个社会教师都成为高危行业,师者如履薄冰的时候,这是病态。
谁来保护或者维护为师者的权益?这不应当是一个问题。
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