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倚清秋 于 2010-12-19 08:48 编辑
炸果子,是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一代的一种民间食品。在以前的农村,这是家里娶媳妇嫁闺女过大年走亲戚才做的一种贵重的食物,平日很少见到。即便是到了现在,还是不能轻易想什么时候吃就能吃到的,因为做炸果子,步骤很繁琐,差不多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虽说生活水越来越好,好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对炸果子还是情有独钟。经常盼望着老家有什么喜事,我就能吃到炸果子了。
小时候,愿意串亲戚,特别到了是过年。到了亲戚家,别的不敢说,炸果子是敞开了吃,因为我是客。这炸果子又好吃又好看,才是上品,才能显出女主人是否心灵手巧会过日子。我妈妈是炸果子的个中楚翘,从小就养的我嘴刁,不好吃不好看的炸果子我是不肯吃的。妈妈这手艺传给了大弟媳妇,现在弟媳妇做的最起码也得了妈妈八分真传,剩下的二分,妈妈说那就是个人的经验和悟性了。
这炸果子好吃,最主要的是里面加了一样东西,地瓜。每次炸果子,妈妈都是一大早就起来,打面搅,煮地瓜。面搅就是用自制的发酵粉加上水和面粉,按照一定的比例用筷子搅拌而成,很稀和浆糊差不多。面搅打好,就要饧着。这个时间开始煮地瓜,煮好的地瓜要挑那种红瓤的软的不带筋的最好,地瓜剥去皮,放在一边备用。面搅饧好了,就开始加面粉揉成面团,再饧。等面团饧好,那就开始做果子。讲究的做炸果子,用木头做的模子卡。不讲究的就直接揉搓成长条。妈妈有一套模子用了三十多年了,当年天然的乳白色的浅桃木,已经变成了胡桃木的颜色,散发着岁月的一种沉郁的香味,用手摸起来很光滑,那是妈妈一双手从青葱到现在粗糙的见证。
炸果子的面饧的很软,因为加了地瓜,颜色的那种乳黄色。面团稍稍揉过,用手揪出一个个小的剂子。把剂子放进刻成各式图案的模子里,按压成型。妈妈握着模子把的手翻转,另一只手用力在手腕上一拍,模子里的果子就落在面板上,于是,不一会儿,一个个拙朴可爱的莲子,百合,金鱼图案的果子就做好了。看着妈妈做的那么轻松,我也学着拍,不是拍不下来就是拍下来的果子变了形。这让我有些沮丧,对妈妈却更是崇拜了。
做好的果子还要再饧一遍。这个时候爸爸已经把新鲜的花生油倒在大锅里开始烧火了。炸这个一定要烧麦秸,那样火不会太旺还能随时调整火的大小。妈妈试试油温可以了,就开始把一个个炸果子放进去。于是,翻滚的油锅里,果子漂浮着,妈妈会用筷子飞转的翻转着,等到果子的颜色从乳黄变得金黄,就可以出锅了。最先熟的果子一定要供奉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等到小年那天他们上天会多言好事。然后是给大人尝,奶奶活着多的日子都是奶奶先尝,然后才能轮到我们这些早就馋得流口水的孩子。刚出锅的果子酥脆,咬一口烫嘴。等到凉了再吃,唇齿间就是满满的香甜了,这种味道缠绵入髓,总是让你欲罢不能。
前些日子,老家三哥的儿子结婚,我没有回去,让弟弟帮我带了贺礼回去。弟弟回来,三哥给我装了一盒子炸果子。我眉开眼笑的用微波炉热了来吃。真好吃啊,是老家的味道。 |
|